第十五章 走出庭院

等母亲与琴儿带着牙刷返回铺子,诸葛川拎着食盒,拉着米儿回大堂吃饭。

“鲁壮是铺子里的伙计?”诸葛川问米儿。

“是的,他是铺子里锻造大师鲁师傅的儿子,你和他年纪相当,玩得很好的,你曾拜鲁师傅为师,打铁的手艺是和鲁师傅学的。”米儿回答。

“原来是我师傅的儿子。”诸葛川点了点头。

米儿用打湿的手绢给诸葛川擦手擦脸,然后打开食盒将饭菜摆好,至于原来捆住诸葛川的绳索,都被米儿收起来了。

“我们吃面条,为什么不吃馒头?”诸葛川吃着面汤问道。

“馒头是什么?”米儿歪着头问道。

“哦,就是一种干的面食。”诸葛川暗想:看来这个朝代还没发明出馒头呢。

“少爷不爱吃面汤?”米儿问道。

“不是的,面汤很好吃,比粥好吃多了。”诸葛川接过米儿递过来的碗摆手说道。

诸葛川说的是实话,因为这个面虽然没有我们现代的面加工精细,但是全麦做的,带着小麦胚芽,吃起来越嚼越甜,越嚼越香。而我们现在很难吃到全麦面粉,在小麦加工之前,胚芽都是提出去做化妆品之类高附加值商品的。

“你爱吃就好。想吃什么和夫人说,她会吩咐下去的。”米儿又将筷子递过去。

“你坐下一起吃。”诸葛川看着米儿身后的椅子,摆了摆头。

“哦。”米儿回头看了看椅子,还是不太适应,有些迟疑。

“坐么,就咱们俩。”诸葛川伸手拉她坐下,然后站起身给她盛了一碗面汤,放到她面前。

“我自己来吧。”米儿更不自然了。

“慢慢吃,别急,你吃得太快,感觉要和我抢。”诸葛川笑着提醒米儿。

“哎,知道了少爷。”米儿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二人吃完,诸葛川走出大堂在院子里散步,米儿收拾餐具,喂大将军。

这时,门口传来敲门声。

米儿跑过去开门,走进来一位年纪与身材都米儿相当,穿着皮坎肩,挎着一口刀的年轻人。

“鲁壮来了!”米儿打招呼。

“米儿姐好。”年轻人走进院子,看到对面的诸葛川赶忙鞠躬施礼:“少爷好!”

诸葛川看这鲁壮壮实的像一头小牛一样,浑身的肌肉,整个人都是圆柱形。

“鲁壮来了。”诸葛川笑着招手,然后对米儿说道:“米儿,咱们出发吧。”

“少爷,你们去,我在家干活吧。”米儿看着诸葛川说道。

“一起出门,憋在院子里这么久,出去散散心。”诸葛川发出命令。

“好吧,那你等等我,我添一件衣服。”米儿边说边跑进房内。

“师傅他老人家好吧。”诸葛川凑过去,与鲁壮拉家常。

“好着呢,少爷这气色真不错。”鲁壮点头说道。

米儿跑出来,身上批了一件及腰的披风,遮住了薄纱透出的一抹粉色。

“走吧!”诸葛川挥手,带着他们,第一迈出了院门。

跨出大门,诸葛川才看到,对开的大铁门外面,还有一层铁栅栏,上面挂着一只大铁锁。

米儿最后出来,将铁锁锁好。

走出院子,诸葛川左右看了看,伸了个懒腰,觉得自己是刚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小鸟,空气中满是自由的味道。

门口是一丈宽的青石板路,路面还算平坦。石板路两侧都是高大围墙,能看到有几处高大门楼,门楼上挂着灯笼和金字匾额。

此时,路上行人不多,三三两两,穿着都长褂长衫。

“少爷要去哪里?”鲁壮问道。

“最好去集市,买卖杂货的地方。”诸葛川说道。

“今日不是上集的日子,没有集市。”鲁壮摇头说道。

“那我们就随便逛一逛吧。”诸葛川挥手说道。

三人开始沿街闲逛起来,刚走出不足百米,诸葛川发现一处八字开的门楼。门楼沿街缩进三四丈远,使门楼前面形成了一处平坦的大空地。

看着空地诸葛川脑袋里突然冒出个奇怪的想法:这个位置要是回到现代,就是跳广场舞的绝佳场地啊!

门楼前面摆着两只石狮子,八字开的两扇白墙,一面张贴着各种通告,一面张贴着画着头像的悬赏。

在石狮子后面,是一排木栅栏,木栅栏里面立着一只大鼓。

门头有十几米长,但门却并不大,大约一米五宽窄。门边两根石柱上挂着一幅黑木刻的对联,都是繁体字,诸葛川认不全。

门头上悬挂着一只巨大牌匾,刻着‘乾県正堂’。

“这是县衙?”诸葛川问道。

“是的。”米儿应了一句。

“我们就住在县衙隔壁?”诸葛川又问道。

“是的,住这边安全许多。”米儿回答。

就在这时,突然“咚,咚,咚,咚。”鼓声大作。

“冤枉啊,大人,冤枉!”一阵喊冤之声传入过来。

诸葛川看过去,发现一名穿着满是补丁,破烂衣服的老太太,在敲鼓喊冤。

诸葛川停住脚步,看着衙门门口,不多时,衙门内冲出两名差官,一人躲下老太太的鼓槌,一人揪住老太太的衣领,连拉带拽,将老太太拖到空地,狠狠推了一把,指着她骂道:“滚开,你那案子,大人早审过了,别在纠缠。”

“太平盛世,哪里有什么冤案,赶紧滚回家去,不然小爷我现在就打死你。”官差说完踢了老太太一脚。

老太太被这一脚踢得差点背过气,不再发声,趴在地上缓了许久。

“哎?既然她击鼓鸣冤了,县太爷怎么不审啊?”诸葛川要过去,但被米儿和鲁壮伸手拦住。

“嗨!少爷,这是县衙的事儿,咱们管不了。”米儿拉住诸葛川的胳膊说道。

“最近刚换了县太爷,这案子肯定是前一任审过的,老太太听说来了新官,所以过来鸣冤。”鲁壮解释道。

“既然有冤屈为什么不闻不问,还打人?”诸葛川看不下去,不服气地问道。

“县衙不是申冤的地方,只是拿钱办事的地方,这老太太连个状子都没有,一看就是一点钱都拿不出来的主,谁理她啊!这年头,谁还没点冤屈,要是县太爷理了她的案子,传出去,明天县衙门口得有上万人堵门申冤。”鲁壮摇头解释道。

“啊?”诸葛川听到这话很震惊,他学的历史中,既有和珅也有包拯,他看的电视,多是县太爷站在明镜高悬的牌匾下面,一排惊堂木,一声威武,为民做主的镜头。可如今穿越到这个朝代,竟然是人人都有冤屈无处伸冤,这让他很意外。而米儿在他心里那么善良,竟然对这种事如此平静,定是看过,听过,司空见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