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微服私访
武王这个卦呆子,占了个卦就莫名其妙地带着他的几十万大军班师回朝了,让我大大的喘了口气。
于是我决定利用这个空隙,整肃了一下朝纲,然后留二殷把守岐山关,我自己则带着卢顿小鹰一桑妲妃天香孟姜女去民间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象纣王一样,昏庸无道。
而作为一个明君,微服私访是其必修的一课。
微服私访,作为中国吏治的优良传统,曾经演绎过许许多多传奇故事,成就了许许多多清官廉吏。
直到今天,二十二世纪的今天,微服私访依然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尤其在中国古老的吏治史上,微服私访曾经是一代君主帝王将相和贤君名臣们作为治政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封建社会吏治腐败,消息闭塞,远不像今天这样,早上发生在天涯海角的事情,不出半天就可以传遍全球。
那时的皇帝和官僚们,要想真实了解军情民意,除了快马奏报,驿站传递以外,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微服私访。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各级官们报喜不报忧,瞒报虚报,相互封锁消息的陋习。
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看到广大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到察民心,知民意,解民众于危难之中。
如今交通方便,道路四通八达,各种通讯、媒体再加上互联网,信息流十分畅通,作为上级领导机关本来应该很容易了解和掌控基层信息。
何况,我们的政府机构中还有专门的信息报送和处理系统,还置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其效率和效能早已今非昔比,似乎没有必要像古代君臣那样,不惜鞍马劳顿,只身深入微服私访了。
可惜,往往还事与愿违。
大概是人类的共同弱点吧,几乎所有的大小官都喜欢听好话,面不大愿意听到别人批评。
于是大家都喜欢报喜不报忧,有的甚至善于弄虚作假,以所谓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欺蒙上级,尤其是出了重大责任性事故后,更是习惯隐而不报。
这样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凡是从官方渠道得到的信息不得不大大的打个折扣。
于是作为一个真正为人民办事的好领导,还是不得不象古代贤君良相一样重操“微服私访”的旧业。
而那些沽名钓誉之辈,便假借所谓“微服私访”之机去捞取政治资本,美其名为“深入基层”。其实有时是变相的旅游观光和吃老百姓。
他们前呼后拥,鸣着警笛,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把老百姓挤到一边。人不是很多,车却不少。
到了基层后,吆五喝六,山珍海味,高级烟酒。
酒醉饭饱之后,还要洗桑拿浴,到歌舞厅泡妞,所有开销都得下面一肩挑,说什么这是一条龙服务。如此这般,还能摸到什么真实的情况。
这样以来人民群众会越来越反感,长此以往,我们的官老爷们与人民群众就有了“隔离层”,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也就越拉越大了。
真正的微服私访则大不一样。
首先人不能多,最多两三个;其次,不能用官车,最好是走路或坐公交去。
这样微服私访时即便群众认识你,但只要你是以一个普通群众、普通干部的身份深入其中,距离感就自然而然消除了。
再就是谈话时,绝对不能居高临下,摆出一个架势,而要以一种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口吻探讨问题,听取意见和诉求。
这样来得亲切、随和,群众才会掏心窝讲真话。
好了闲话少说,还是说说我们这次微服私访吧。
我们三个大爷们带着四个绝色美女发,还有石猴探路,大莽蛇作保镖,一路唱着歌向民间进发。
我爱你,爱着你,
就象老鼠爱大米,
……
我们租了两辆车,我妲已天香坐一辆;卢顿小鹰一桑孟姜女坐一辆。
妲已靠在我的怀里,唱着流行的抒情歌曲。
那边的一桑也不示弱,一曲<两只蝴蝶>唱得我的心在发颤。
亲爱的,慢慢飞,
小心前面带剌的玫瑰,
亲爱的,跳个舞,
你慢慢跑来,
我悠悠地追。
……
等到秋风起,
秋风扫落叶,
辜负了我的柔情你的媚。
……
我默默地闭上眼睛,一边搂着两个大美人,一边回想起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报私访记>的情节。
《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一个清朝鼎盛时期皇帝私访的故事。
该剧分《犁头记》、《铜鼎记》、《八宝粥记》、《紫砂记》四个故事,共三十集,剧中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巧妙明快,风格诙谐得当。
从拍摄封镜到现在,该剧在全国九百多家电视台及海外播出了不知多少次,反映异常“火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精品。
剧中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巧妙明快,风格诙谐得当。
编导们很好地抓住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理,吸引观众一集一集地看下去,慢慢体味惩恶的过程,直到恶人得到应有的下场,观众对惩恶扬善的期待方才完结,让观众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我熟读史书。
虽然康熙皇帝未必有过微服私访,但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
我在看电视时就想,如果我是康熙皇帝也会象他一样做的。
但现实中很多人对电视中的事产生了疑问: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果真如此吗?
于是我查了大量的资料,希望加以佐证。
然而,却令我大失所望,事实上,康熙皇帝作为专制君主,是不可能深入民间接近群众的,他的微服私访故事于史无法考证,不过是属于后世的戏说而已。
不过,有一点值得欣慰,历史上的康熙皇帝虽然未必有过微服私访,但他确实到过一些地方上巡察社会,了解民情。
《圣祖仁皇帝圣训》的“省方”条目,记载康熙皇帝有关巡幸的一些谕旨。
省方,就是视察四方。
翻开《清圣祖实录》,有关康熙皇帝巡幸的记载连篇累牍。
他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频繁巡视之地。
巍峨泰山、名胜孔府、壮丽五台、苍莽草原、清秀水乡都留下了康熙皇帝的足迹,不过他的巡视主要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出于政务的考虑,从这个角度看,康熙巡幸是勤政的反映。
从这些记载中,我还是看看康熙皇帝巡视地方的一些具体情形。
康熙皇帝最有代表性的巡视是六次南巡。
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黄淮冲决为患”。
据记载,他曾亲历河道,寻求治河方案,考察治河工程;同时也惩治酷吏,体恤民情。
在微服私访时,康熙皇帝十分注意尽量避免骚扰百姓。
他要求凡巡视之物,皆从节俭,巡幸需用草豆木炭食物,概勿令地方官派取民间,扰害百姓,由衙门照时价采买供给。
巡视时常带负责监察的科道官,稽查强行买卖扰害百姓者。
他要求地方文武大小官员不许与扈从官员以戚友送礼,对于馈送收受人员,“以军法从事”,其扈从大小官员及随往仆役,如有横行生事扰民者,一并从重治罪。
他还到处张贴安民告示,声明发现地方官私征,定行从重治罪。
要求凡经过地方,百姓须各安生业,照常生活,不得迁移远避,反滋扰累。注意节制,尽量少给百姓找麻烦。
尽管如此,地方官害怕接驾不周,同时也想借机敛钱,还是有扰害百姓之事的。
微服私访之地主要在江南浙江一带,这里人文萃集,但官场过于腐败。过去常有百姓拦截官舆告状之事发生。
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时,皇帝的舆轿也经常被拦阻。次数多了,官员们都怕了,因为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巡视进展,也不利于安全。
康熙皇帝也有点担忧,后来微服私访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但是,康熙皇帝巡视时也还是见了百姓的。
他到了扬州一带,因不严警跸,百姓男女老幼奔走杂沓,瞻望恐后,高岸水次,甚至有倾跌之虞。
于是要求百姓:“止于夹道跪迎,毋得紊乱追趋,致有诸患。”
康熙皇帝巡视山东时,所经城邑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康熙皇帝询问道路旁的百姓收成情况,得知“连岁顺成,民生稍得安业”。一般来说,南巡多由舟行,官民群集两岸迎驾,由陆路西巡,经过郡邑官民无不扶老携幼,欢腾道旁。
康熙皇帝令在乘舆左右备咨地方利弊,据说大家都畅所欲言。
康熙皇帝曾巡幸至德州,见有一二灾民流移道路,于是询问疾苦,表示关心。
想着想着,我不竟打起瞌睡来了。
刚睡着,就被一阵喊叫声惊醒了。
怪了,刚才好好的天,现突然下起雨来。
这时我们的车正走进了一条山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阴沉沉的,雷声隆隆,大雨倾盆。
小鹰他们的马车,突然一歪,陷进泥淖。
马儿拼命拖车,车子却动弹不得。
卢顿拚命打马,马一跳跃,倒把车带翻了,众人倒在路上,被大雨淋象个落汤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