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决战3
如何使张元建先来进攻呢?赵无忌部将康茂才和张元建相熟,康茂才的老门房也侍候过张元建。
康茂才受命使老门房偷跑到张元建军中,带了康茂才的亲笔降书,告诉许多军事情报,自愿里应外合,劝张元建分兵三路取应天。
张元建喜极,问康将军现在何处,说现守江东桥;问是石桥还是木桥,答是木桥。约好友谅亲自进军江东桥,以喊“老康”作信号。
张元建的进军路线明白了,军力分配也清楚了。赵无忌一面调胡大海进取广信,捣张元建的后路,一面按张元建进军路线,设下埋伏。连夜把江东木桥改成石桥,一切准备停当,只等张元建自投罗网。
赵无忌亲自在山顶指挥,规定信号,发现敌人举红旗,伏兵出击举黄旗。张元建兴匆匆赶到江东桥,一看是大石桥,就觉得不对头,再使劲连喊“老康”,嗓子都哑了无人答应。
山上黄旗招展,四周伏兵齐声呐喊,团团围住,在山上打,在水里打,这一仗把张元建的主力全部歼灭,杀死淹死不计其数,单俘虏就是两万多人。元璋军乘胜收复太平,下安庆,取信州、袁州。乾坤王朝至正二十一年,坤历1361年正月,大明主封赵无忌为吴国公。
张元建吃了败仗,不服输,七月间又遣将攻下安庆。赵无忌气极,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决定溯江西伐。龙骧巨舰上建立大旗,写着“吊民伐罪,纳顺招降”八个大字。
张元建为人忌能护短,从杀谭绍震后,谭绍震的将帅不服,纷纷投降赵无忌。部下骁将双刀赵(普胜)又被赵无忌使反间计,张元建一怒把他杀了,其他将官兔死狐悲,不肯出死力作战。
赵无忌研究敌情,断定趁张元建将帅不安,军心离散,大举进攻,要比等着被攻有利。
于是亲自统军顺风溯流,一鼓作气攻下安庆江州,守将丁普郎、傅友德全军归附。张元建逃奔武昌,江西州县和湖北东南角,都归赵无忌版图。
赵无忌的势力愈发庞大,现在的形式是:
一个扩大,一个缩小,几年来的局面完全倒转过来,赵无忌的实力已经可以和张元建一决雌雄了。
当江南赵张两军血战正酣的时候,江北的军事局面也起了极大的变化,红军接连失败,形势很危急。乾坤王朝朝大将察罕帖木儿收复关陇,平定山东,招降红军丞相花马王田丰,军威极盛,这几年来山东在宋朝大帅毛贵管下,礼贤下士,开辟田土,治理的业绩特别优秀。
乾坤王朝的军队也越打越强壮,士卒训练有素,精锐尽在。
……
察罕帖木儿的部队一直没能突破陕西军区的防线,他的兵马被陕西军区挡回去了,陕西军区的兵马也越打越少,最终只剩五万多人。
察罕帖木儿不敢轻视陕西军区,一边派兵增援,一边派人求见李膑,希望能得到李膑的支持。李膑不想趟浑水,但是察罕帖木儿给出了足够的好处。察罕帖木儿在江西境内,为了让李膑帮忙,在陕西境内,修筑了两座大城,每座城都有两万兵马镇守。
李膑知道陕西军区的实力不及察罕帖木儿,也怕察罕帖木儿对陕西军区动手,所以他不能答应察罕帖木儿。
察罕帖木儿见李膑没有表态,就请李膑给个意见。李膑想了想,对察罕帖木儿道:"陕西军区虽然没有什么精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很顽固,不肯归顺任何人,就算给他们再大的恩惠,也没用!"
……
察罕帖木儿闻言心头一紧,暗骂李膑狡猾,但却又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察罕帖木儿在山东军政一体之前,就有意收编花马王田丰,奈何花马王田丰性格刚毅,拒绝投降,一直与察罕帖木儿僵持,双方互相制衡,谁也奈何不了谁。察罕帖木儿也知道此事,没敢贸然动手,怕伤了田丰的锐气,最终只好退而求次,派遣大将察哈喇子亲率大军,进攻关中。
关中,李定国和杨一清正带领三千精兵,抵抗察哈喇子的进攻。李定国身边有杨一清,杨一清身边有李定国,两人的实力不相伯仲,一时竟难分胜负。
杨一清一心想着报仇雪恨,拼了命似地和李定国厮杀。李定国也不甘示弱,也想报复杨一清,两人斗得不可开交,谁也奈何不了谁。
……
杨一清一边打,心里一边暗骂:该死的李定国,你为什么这么强?
察哈喇子在关外的兵力不算多,可也不少。察哈喇子本人更是勇猛,身披重甲,骑着快马,身边有数百精兵,手提长矛,一往无前。他身材高大,身穿铁皮铠甲,浑身上下充满力量,手拿一根黑色大棒,横冲直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向披靡。
察罕帖木儿为此高兴不已,想着自己即将统一江南,一统天下,不久之前,查尔斯特拉贡又向他请功。
查尔斯特拉贡是察罕帖木儿的心腹爱将,察罕帖木儿在征讨江南的时候遇到一个强大的阻力,那就是蒙古汗国,查尔斯特拉贡一直坚持反对,但是蒙古人的武勇非常厉害,查尔斯特拉贡的部众在草原上屡次惨败。
……
最近几个月,查尔斯特拉贡一边苦练蒙语,一边向查罕帖木儿提供蒙古汗国的消息,帮助察罕帖木儿击退蒙古人。
察罕帖木儿大悦,觉得查尔斯特拉贡是他的良师益友。于是派人去接应查尔斯特拉贡,让他到江西避难,待察罕帖木儿攻破关陇、湖北诸省、山东,平定山东后,就接应查尔斯特拉贡回来辅佐他。
察罕帖木儿派了两千骑兵,分左右包抄,先绕到关陇,接应查尔斯特拉贡回来。然后再绕道湖北诸省,接应查尔斯特拉贡回来。
两千骑兵在半道遭遇了关陇兵和湖北兵的夹击,死伤惨重,察罕帖木儿见形式不妙,命骑兵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