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节-第五十节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四十六节
十二月二十六栎阳。
丞相李玮、大司农田豫、尚书令田畴冒着大雪赶到了栎阳呈奏上计事奏请改制。
事实很严峻朝廷的财赋危机已经到了极限国策非改不可。如果天下稳定了目前的财赋制度倒还可以维持但现在平叛大战还在继续短期内还无法估算天下统一的时间。如果年年这样打仗一年亏空几十亿钱要不了几年朝廷就要欠下巨额债务。那时朝廷的财赋命脉完全控制在别人手上天子和朝廷很快便会失去威仪权柄更是倍受打击和掣肘新政显然很难维持下去。今年朝廷为了缓解财赋危机已经增收赋税了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明年继续增赋强征暴敛之风会迅席卷州郡并愈演愈烈。百姓穷苦不堪动荡暴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长公主双手抱头一筹莫展。天下要统一要重新恢复安宁就要打仗。在废墟上重建大汉让社稷重新富强起来就要坚固以农为本的根基。而要想实现这一切就要钱要财赋要源源不断的巨量财赋。财赋不足就要想办法开源节流就要修改国策重修制度。
“怎么会这样?朝廷财赋的亏空怎么会飞增加?前些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中原大战我们动用了几十万兵力打了好几年朝廷不也撑过来了吗?”
“土地是土地帮助朝廷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李玮说道“当年我们在北疆的时候我们也大量赊借但我们只要收复了州郡就可以用收复的土地、盐铁的开采经营权和减免赋税徭役来偿还债务。另外我们为了减少朝廷开支实施了一系列新制比如官吏的俸禄由各府衙的职分田提供采用兵户制后士卒的军饷和抚恤也由兵户家的田地提供等等……这些办法实施之初的确大有成效但随着朝廷收复的州郡越来越多开支也急骤增大。比如我们打中原大战军队渡过黄河就行了前后不过一千多里但打西疆军队就要远征三千多里军资消耗的增加不是倍数而是翻番的倍数。同理其它开销也是这样。”
“朝廷开支增大赊贷就大而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因为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因为手中掌握的盐铁开采经营权越来越多因为军队远征、重建城池等所需的物资以及贩运量越来越大他们积累的财富也就越来越惊人也就有了更多的钱财赊贷给朝廷。而朝廷的偿还能力呢?暂时失去了。因为朝廷要打西疆打北疆打遥远的边荒之地那里没有这些人需要的土地盐池铁山也少于是朝廷的巨额亏空也就出现了。而且随着远征路途的延长远征规模和时间的增大亏空也越来越严重以致于现在陷入了深重的财赋危机。”
“成也土地败也土地。”李玮叹道“现在的事实摆在这里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展下去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会逐渐控制朝廷的财赋命脉。一旦朝廷的财赋命脉给他们控制了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肆无忌惮地逼迫朝廷增收赋税结果是什么?和过去一样百姓流离失所流民成灾暴乱此起彼伏社稷摇摇欲坠。过去大汉有两百年的底子它还能支撑一段时间还能让我们保留一丝元气在废墟上重建大汉但现在呢?经过二十年的战乱大汉虽然苦苦挣扎没有倒下去但脆弱不堪只要一阵狂风暴雨就能把它彻底摧毁。
“这就是现状。新政实施十几年了它帮助朝廷走向了中兴但同时它的弊端和矛盾也已经累积到足够危害社稷的地步。朝廷必须及时调整国策在最短时间内缓解这种危机把这种危害降到最低以确保中兴大业能够持续展。”
长公主理解朝廷的艰难处境也希望天子和自己的窘境得到改善但朝廷在重农的基础上利用抑商来增收的办法历史上的教训很深刻她不能不慎重。当年孝武皇帝改制成功了但杀了很多人几乎摧毁了大汉的商贾。而王莽失败了败得很彻底连社稷一起葬送。王莽篡国失败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改制严重损害了当时王公贵族、官僚富豪们的利益。你既然不让我们活我们就玉石俱焚一起完蛋结果王莽完蛋了社稷倾覆了。今天呢?今天襄阳还有一个天子和朝廷这位天子甚至违背祖制大肆分封诸侯两下比较谁能给予这些人最大的利益?不难想像长安改制的后果很可能是一系列的叛乱最后是中兴失败大汉再次倾覆。
长公主越想越怕浑身冰冷不寒而栗。
大将军离开长安前曾要求自己把燕无畏和风云铁骑调到晋阳戍守当时自己觉得大将军小题大做了现在看来不是大将军谨小慎微而是自己盲目自信根本没有想到朝廷面临的危机。大将军显然已经看到了朝廷的危机他预感到大军远征西疆将给朝廷带来一场动荡。而远征西疆稳定北疆是朝廷的平叛策略为了实现这个策略并确保中兴大业的成功这场动荡是必要的但这场动荡的中心是自己。李玮改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己的支持只要自己同意了诏告天下颁布执行了矛盾也就彻底激了。
这场矛盾激的后果有两个一个是朝廷杀人杀死所有敢于和朝廷对抗的人。一个是背叛者杀人杀死夺走他们财富的人。自己当其冲成为背叛者要杀的人。而冲突一旦失控州郡大乱大将军先就要保住小天子其次是自己再次是保住北疆这块根基之地。小天子一直在军中有大将军的亲自保护不会有事。燕无畏和风云铁骑到了晋阳后不但能保护自己更能戍守北疆。
大将军未雨绸缪算无遗策。难道他真的是算无遗策?
去年的长安兵变导致丞相蔡邕下台李玮上位大量武人随即入朝而这些武人主要在哪里供职?州郡。现在并州刺史是张白骑幽州刺史是樊篱冀州刺史是杨明青州刺史是张郃兖州刺史是高览凉州刺史是皇甫郦、司隶校尉是张辽河南尹是徐晃仅豫州刺史王泽和京兆尹余鹏两位大臣不是武人但这两人都是北疆大吏。也就是说一旦改制实施朝廷只要下旨暂时授予州刺史部分军政大权督领郡国那么州郡就乱不起来。
征南大将军钟繇虽然坐镇豫州但豫州刺史是王泽荡寇将军雷重又有七万大军驻扎于许昌钟繇即使背叛了也难以影响大局豫州依旧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先有李玮出任丞相后有武人坐镇州郡社稷稳若磐石。这个时候大军远征西疆挑起朝廷财赋危机继而借改制之名抢夺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的财富这难道都是巧合?回过头去想想这种巧合未免也太神奇了吧?
不可能。大将军要我把燕无畏和风云铁骑调回晋阳那还是去年年底的事这一切都是大将军安排好的。他把李玮推到丞相的位置上把武人调到州郡任职目的就是为了抢夺财富为了能让国库盈实为了给小天子主政打下坚固基础。
皇帝没有钱靠赊贷过日子靠别人的脸色过日子靠卖官鬻爵过日子哪里还有威望可言?哪里还能中兴社稷稳定天下?
豹子大哥为了大汉当真是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了。我应该帮助他有了豹子大哥的承诺我即使死了也心甘情愿。
“要做就要做成否则就不要做。”长公主望着三位神色惊喜的大臣郑重说道“按此策改制后朝廷一年能增加多少收入?你们具体算过吗?”
“目前无法具体测算……”李玮说道“我和丞相府的一帮掾属们大概测算了一下盐铁收入。如果朝廷收回所有的开采权再确保一半的经营权那么朝廷一年至少可以增加二十亿到三十亿钱的收入。”
“有这么多?”长公主难以置信。
“哼……”李玮冷笑“少府的收入为什么这么少?钱都让别人抢走了。盐铁官营后朝廷收入随即增加均输和平准也就能挥作用朝廷因此还能增加大约五亿钱的收入。”李玮继续说道“如果加上限田罚租和增收的商税朝廷一年至少可以增加三十亿到四十亿钱的收入这样朝廷财富的总收入就能增加到一百亿钱。”
长公主闻言大为兴奋“具体计策呢?”
“重修《盐铁律》收回开采权重建盐铁官这样朝廷就能牢牢控制盐铁价格继而通过价格狠狠打击盐铁商把盐铁商手里的钱拿过来。盐铁价格降了谷价上升了农夫们的收入也会增加。”
“重修《均输律》确保大司农诸官掌握所需的各郡国货物以充实府库。大司农要向各郡国大量派遣均输官把应由各郡国依例输京而京师并不需要的物品从出产处转运他处出卖通过辗转交换把京师所需的货物运达长安尽可能消除各郡国贡输往来烦杂、物品质量差、运费甚至过货物价值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重修《平准律》在京师、洛阳、邯郸、晋阳、蓟城等地设平准官接受均输货物按各地市场价格涨落情况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用以调剂供需节制市场。”
“如此一来大司农就控制了盐铁生产和货殖买卖商贾富豪们难以从中牟取暴利而各种物价也不致于暴涨暴落导致百姓穷苦不堪。此策不但可以让朝廷增收国库充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夫的收入让他们过上温饱日子。”
长公主连连点头担忧地问道:“此策若想顺利通过难度有多大?”
李玮、田豫、田畴三人相视苦笑。
“难度应该不会太大。”李玮犹豫了片刻慢慢说道“当年孝武皇帝连年征战国室亏空把文景时期留下来的府库积蓄全部用尽了。而当时土地兼并又日趋严重朝廷财赋严重不足。孝武皇帝为了增加收入下旨募民入奴婢、入羊、入钱、入粟以拜官或赎罪又设武功爵出卖力图筹措钱财。元狩三年(公元前12o年)他又打破了商贾不得为吏的禁令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家孔仅为大司农丞领盐铁事任用洛阳大商贾桑弘羊为大司农中丞主持改制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一系列新政极大地缓解了危机。”
“今日天下的形势和孝武皇帝朝相比要严重百倍千倍不改制不行。大汉历经四百年血淋淋的教训历历在目相信朝中的大臣和各地商贾富豪还不至于财迷心窍到失去理智的地步。和生命比起来钱财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不足为重。朝廷此次改制已经竭尽全力兼顾了各方利益如果有人一定要置社稷安危于不顾那就毫不客气效仿孝武皇帝以雷霆手段坚决镇压。”
长公主神情冷峻望着杀气腾腾的李玮沉默良久“难道非要杀鸣?不能好好商量吗?”
“如果殿下同意臣打算年后在未央宫召集大臣、大儒和一些商贾富豪商讨此事。”李玮说道“殿下为了庆典不是请了很多人嘛臣奏请殿下改庆典为议政请天下人为大汉中兴出谋画策这也是一大盛举啊。”
长公主的目光里充满了怀疑和担忧。这么多大臣、大儒、大商贾富豪到了京城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盐铁官营等于朝廷把原来归商贾富豪所得的一部分盐铁之利收到了国库这严重打击了商贾富豪有利于朝廷遏制土地兼并的蔓延而且也保护了农夫们的利益可以让他们保住自己的生存之地。但是孝武皇帝朝的时候朝廷为了增加收入盐铁价格定的很高甚至高于商贾富豪们所定的价格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时买不起盐的人家很多买不起铁质农具的农夫们只好用木犁耕地。”长公主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道“盐铁官营有利有弊用得好有利社稷稳定用得不好会埋下社稷动荡的隐患。说到底关键还是吏治不能**所以这一政策本朝有过许多争论。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孝昭皇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大臣和各地州郡的大儒、大商贾六十余人辩论施政问题。大儒和大商贾们要求朝廷废除盐铁、酒榷、均输等律法以示节俭并进而对于内外政策提出了许多主张。虽然他们提出的一些‘休养生息’之策有助于社稷稳定但朝廷并未采纳他们废除盐铁的建议。始元六年七月朝廷下诏撤消了设置在各郡国的榷酤(酒专卖)和关内铁官其余盐铁政策照旧仍遵旧制。”
“到了王莽乱政的时候(公元十年)实行五均六管法(官卖盐、酒、铁收山泽生产税官铸铜钱五均赊贷总称为六管)又改回来了但结果大家都知道。”
“孝章皇帝驾崩后(公元八十八年)孝和皇帝(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大将军窦宪总揽权柄。窦太后临朝不久即宣布‘罢盐铁之禁纵(任)民煮铸’朝廷自此国库亏空。”
“孝和皇帝驾崩后孝安皇帝(十三岁)继位(公元一o七年)邓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邓骘辅政。邓太后从窦家的失败里取得了一些经验并用外戚和宦官。当时西疆战乱内有叛乱外有西羌入侵朝廷急需财赋不得不重禁盐铁。但由于朝野上下反对声太大官营最终没有全部实现。永建元年(公元125年)宦官曹腾、孙程等十九人动宫廷政变赶走了阎太后孝顺皇帝继位宦官全部封侯并主掌权柄盐铁逐渐恢复官营但其后大将军梁翼辅政盐铁之争再起。”
“到了我父皇一朝大将军为了戍守北疆说服了我父皇重开盐铁而当时主持此事的就是你。”长公主手指李玮摇头苦笑“算起来盐铁重开已经十六七年了现在朝廷要重禁盐铁而主持此事的又是你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朝堂上如果没有纷争那才是怪事。”
“难道你不怕人家一气之下把你杀了?”长公主调
长公主调侃道。
李玮哑然失笑侃侃而谈。
“盐铁之议本朝曾有多次但并未生流血冲突臣希望这次也能顺利解决。”
“其实盐铁之争说到底还是治国策略之争。”
“在孝昭皇帝始元六年的盐铁之议上御史大夫桑弘羊就说过‘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费之旅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民’好处很多。但名士商贾等人则认为盐铁专营有害处指责孝武皇帝大举进兵匈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两方的观点很明确一方主张朝廷干预盐铁等货殖之事一方主张自由展;一方强调朝廷要强势要威临四海一方强调朝廷要无为而治;一方从社稷兴盛出一方从普通百姓的生存出……这些观点的对立不止本朝自古以来就有。朝廷不强大则难以抵御外敌而过于强大势必要侵害百姓的利益这个治国的利弊实在难以抉择。”
“盐铁之议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盐铁不专营则朝廷财赋不能保证这是事实。孝武皇帝朝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不过如果朝廷夺取了百姓太多利益又会招致民愤。大秦历二世而亡教训深刻。”
“孝昭皇帝朝的盐铁之议后朝廷还是继续实行盐铁官营之策可见建立一个强势大汉的策略还是占据了绝对上风。”
“那次盐铁之议在双方争论的观点中朝廷一方的论点较为务实而大儒商贾一方则摆出了以德治国的理论抨击盐铁官营违背了‘仁政’、‘王道’认为盐铁官营不过是‘当时之权一切之术不可以久行而传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国子民之道也’。这话听上去激动人心用来煽动百姓大概没问题但用它来说服我们实在差得太远。整部《孟子》读得人热血沸腾却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君主采用孟子建议的治国之策原因就在于此。”
“没有强大的王朝没有威震天下的实力百姓如何生存?百姓都不能生存了还谈什么理想、礼制?只有大汉强大了百姓吃饱了穿暖了社稷安定了才能谈理想、礼制否则都是胡扯八道。”
“当然了我不是说礼制、道德不重要。本朝历来重视教化以德治国以礼教民嘛。士人有理想有道德对社稷的好处不言而喻。然而国政上的很多事是很难用对错来简单区别和判断的。任何一个决策朝廷都需要反复商讨对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需要仔细权衡利弊需要斤斤计较锱铢必争。”
“我们这类人的所作所为常常被那些自命清高的士人所不齿。他们常说君子不言利他们以崇高的品德和言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戴。但我说句难听的话没有强大的大汉做后盾他崇高什么?他拿什么崇高?他连命都保不住了还崇高什么?”
“也许他们进入朝堂亲身接触了国政他们才会理解治国的艰难才会知道这其中的难言苦衷才会现他们所抨击的‘苛政’不过是朝廷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已。然而当百姓看到他们进入官场言行不一后大多会认为他们不能抵御官场**的诱惑而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想为天下为百姓为自己谋取利益这三种目的同时存在。很多人都想干成一番大事业但现实挫败了理想。于是很多人往往先丢了天下利益不顾一切先保住自己的利益。盐铁之争就是如此。”
“那些大儒商贾们后来的话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怎么说?他们说朝廷不应夺民之利。什么民?哪个民?是他们自己是官吏、商贾和富豪而不是农夫、工匠、奴仆。”
“他们认为‘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王者不畜积下藏于民’‘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而天子应‘藏于海内’。这是什么话?天子就应该靠赊贷过日子?朝廷就应该亏空?”
“还是那句话只有大汉强大了只有国富了百姓才能富。”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四十七节
大汉元平三年(公元2o5年)正月。
正月初一新年大典。
长公主以天子名义下旨大赦天下。
正月初三未央宫麒麟殿。
大司马徐荣召集辅弼大臣议事。丞相李玮正式提出了改制之策。
太傅杨彪、御史大夫荀攸早在年前就已经接到了丞相李玮的书信知道朝廷的财赋危机非常严重多次召集府、台大吏商讨改善之策并且把商讨的细节书告了李玮。今天看到李玮的改制之策后两位大臣非常吃惊他们没想到李玮的动作这样大。
重修《盐铁律》两位大臣同意。当年李弘为了缓解北疆危机想方设法逼迫朝廷重开了盐铁当时洛阳的反对之声极其强烈而太尉崔烈大人更是因此而引咎请辞。重开盐铁其实就是鼓励营商这严重打击了大汉重农抑商的国策对社稷的长治久安非常不利。
十几年过去了当大汉从废墟中爬起来艰难地走向中兴时重开盐铁的弊端马上暴露了朝廷不得不改弦易辙再次提出“重农抑商”之策这是好事不过两位大臣对朝廷事实上控制盐铁的经营权提出了质疑。朝廷直接参予营商等于“崇末抑本”和“重本抑末”的国策背道而驰不利于朝廷财赋的持续增长和国力的持续增强。这是有历史教训的而且最近十几年来的事实也证明重农是必需的鼓励营商也是有必要的两者互为依存朝廷不能因为财赋出现了重大危机就全盘否定营商的好处一棍子把营商打死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重本抑末是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法家代表提出来的重视农业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策略他们认为农业是百姓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夫的绝对数量和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杨彪和荀攸同意重修《盐铁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乘机打击北疆系的权势。过去北疆为了生存从朝廷得到了重开盐铁和铸造钱币两项特权。北疆勤王成功后先交出了铸币权盐铁因为孝灵皇帝下诏全部放开了这项特权也就不存在了。北疆重开盐铁后为了筹措屯田和赈济钱粮几乎把盐铁的开采和经营权全部卖了出去。后来为了还款和筹措军资又大量举债把冀州和幽州的盐铁开采和经营权也卖了出去。朝廷到了北疆后继承了这笔巨大债务。他们为了还债和征伐接着又把中原、关洛一带的盐铁开采和经营权也卖了出去而拿到这些盐铁开采和经营权的人几乎都是北疆的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
其中掌控盐铁开采和经营权最多的就是关中的徐陵、麴忠其次是河东的卫家晋阳的王家、郭家和令狐家幽州的田家、鲜于家冀州的崔家。这些人都是北疆系的大门阀、大富豪和大商贾都是“官商士”一体的显赫门第在朝中也都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修改《盐铁律》先就要损害他们的利益北疆系内部的争斗将异常激烈。但不管北疆人怎么自相残杀对朝中其它权势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对于重修《田律》两位大臣持保留态度。
限田罚租牵扯面太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官吏和士人甚至军功阶层利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田地越多利益受损越大。
杨彪沉吟良久建议道:“从今年上计的情况来看各地人口都在增长但由于二十年战乱人口折损过半短时间内土地的供应量还是可以满足人口的需要。换句话说土地兼并的情况还没有严重到影响百姓的生存。相反限田罚租反而会引起朝野震荡不利于州郡的稳定。”
“朝廷对土地兼并的惩处一直非常严厉目前的土地兼并主要是隐性的并没有公开化、扩大化还在朝廷的控制范围内。而且有些土地兼并是出于迅恢复农耕的需要和恶意兼并土地是有区别的朝廷应该慎重甄别不能简单处理一刀切。”荀攸也劝道“考虑到限田直接冲击到军功阶层的利益我建议还是缓一缓。”
“我为什么恳请长公主殿下召回各州刺史?就是为了这事。我也想知道土地兼并是不是严重到了必须修改《田律》的地步。”李玮说道“但实际的情况是问题非常严重。”
“因为二十年的战乱大汉人口是减少了朝廷在实施‘计口授田’和‘土断’等政策的时候完全可以保证富乡、狭乡的百姓都能分到足够维持生计的田地。但问题是同样因为二十年的战乱有些人在北疆的庇护下在朝廷的庇护下已经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这些财富如何才能传承下去?如何才能保值增值?土地只有购买土地才能让他们的财富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地保留下来。”
“朝廷有政策严禁兼并土地那他们怎么办?打压粮价抬高耕畜、铁具、食盐等等农夫必需品的价格。农夫就算日夜辛劳还是一无所有最后只好把土地的租种权卖给他们自己宁愿做个雇农、佃农以便维持生存。”
“按照新田制土地的所有权是朝廷的农夫们只有租种权我们以为这样就可以阻止土地兼并了谁知朝廷上有政策各地下有对策。有钱人仅仅以低廉的价格甚至一个钱不出就把农夫们手中的土地租种权拿去了。”
“这是一种变相的土地兼并。如果这种事情不能遏制任其展下去朝廷的田租会越来越少粮价会越来越低。本朝粮价最低的时候就是孝宣皇帝朝五钱一斛。但那时人口多口赋算赋的收入高盐铁官营收入也高而且社稷稳定没有战乱朝廷财赋很充裕现在呢?现在田租是朝廷财赋收入的大头在平叛大战还在继续社稷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朝廷财赋的减少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我们要想完成中兴大业就要向他们低头就要向他们借钱。没有钱还就要放弃打击土地兼并就要默许他们兼并土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很简单朝廷越来越穷赊借的钱越来越多被迫无奈之下只好修改《田律》出卖土地所有权把土地卖给农夫其次就是卖官鬻爵以便筹措钱财维持朝廷的运转和各项国政的开支。”
“农夫手中的土地租种权已经给有钱人掠夺了土地事实上已经控制在有钱人手里我们出卖土地所有权等于把土地卖给了有钱人。这些有钱人几乎没有花钱就拿到了大量土地的租种权然后又名正言顺地把这些土地变成了他们的私产。农夫们呢?无论土地的价格多么低廉他们都已早早失去了土地的购买资格他们依旧一无所有。”
“我们说重农重农说农是国之根本但事实如何?事实上农夫们一年辛苦到头什么都没有连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没有这难道就是大汉中兴的目的?”李玮越说越激动用力擂了几下案几“我们的良心呢?我们的良心在哪?大汉能走到今天是谁给我们耕种粮食?是谁给我们制造军械?是谁给朝廷缴纳财税?我们就这样对待为大汉中兴而流血流汗的百姓吗?我们的良心难道都让狗吃了?”
屋内寂静无声几位大臣都没有做声沉默不语。
“丞相大人这都是你的推测之言。虽然各地门阀富豪用各种手段大肆掠夺农夫们手中的土地租种权但按照《田律》这些土地还是朝廷所有嘛并不是门阀富豪们的私有财产。严格地说这并不算土地兼并。”
李玮从堆在身边的文卷中抽出了几卷竹简然后重重放到案几上“这是各州刺史的奏禀诸位大人可以看看。事实上这不是我的推测。这些被掳掠了租种权的土地正在变成各地门阀富豪的私产土地兼并的大潮正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悄无声息地席卷而来负债累累的朝廷因为没有财赋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态一步步地恶化茫然无措。”
“怎么会这样?”大司马徐荣诧异地问道“中原大战结束后青兖两地爆了圈地炒地的风潮朝廷不是惩治了一次吗?难道还有人胆敢公然和朝廷对抗?”
文丑又去劝许劭。
古文经学的儒生们历经两百年的奋斗最后却为刚刚兴起的新经做了“嫁衣棠”试问哪一个弟子不是愤懑不平?哪一个弟子不是义愤填膺?
“长安太学是大师一手重建的你的弟子有数千之众你应该劝劝他们叫他们尽快离开。”文丑哭丧着脸说道“我也是大师的弟子我不希望他们出事我更不希望大师的心血毁于一旦请大师务必……”
“我可以离开太学但他们愿意吗?”许劭无奈地说道“我的弟子不走我怎么能走?”
文丑匆匆赶到大司马府禀报徐荣太学要出事长安要出事赶快想办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徐荣急召辅弼大臣相商但众人均是一筹莫展。
“老大人当年董卓在洛阳诛杀儒生的事你曾亲眼目睹难道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杨彪苦笑“我有什么办法?除非康成兄(郑玄)立即好起来否则……”
杨凤再次要求动用南军把儒生赶出太学赶出长安但立即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否决。
五月初二郑玄大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