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安全的多样视角
一、粮食危机:国家的“不安全”
全球性粮食危机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了,比较突出的有20 世纪70 年代及2007 ~ 2008 年的两次。
20 世纪70 年代初,连续几年的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粮食歉收,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粮食产量同时下降。与此同时,苏联一改过去国内粮食歉收就屠宰牲畜以降低粮食需求的做法,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国际粮食市场,大量购买粮食。这些情况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异常紧张状态,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彼时,世界粮食库存锐减,粮价上涨两倍多,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深受其害。根据第四次世界粮食普查,受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国家的儿童接近一半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一些最不发达国家由于无钱购买粮食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援助,陷入了空前的灾难当中,人口非正常死亡率急剧上升。
2007 ~ 2008 年的粮食危机肇始于2001 年。当人类社会满怀信心与期待迈入新千年的时候,酿成粮食危机的因素已悄然来到人类身边。世界人口增加,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粮食消费升级,使得粮食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到2007 年下半年,在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和美元贬值的双重影响下,世界粮价开始急剧上涨。
2008 年的前3 个月,所有主要农产品的实际价格都达到了近30 年来的历史高点,粮食危机全面爆发。这场危机的后果相当严重,除了导致一些国家粮食短缺、粮价大涨,一些国家发生粮荒、民众挨饿,一些国家物价飙升、通货膨胀之外,最大的特征就是一些国家出现社会动**、政局不稳。突尼斯、埃及等西亚北非国家民众高喊着“我们要面包”的口号走上街头,掀起所谓的“茉莉花革命”,传统政权纷纷倒台,也间接促使像利比亚卡扎菲这样所谓的“独裁政权”被推翻。粮食危机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的政治危机、政权危机,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版图的重新划分。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国际粮食署2010 年发布的联合报告称,2006 ~ 2009 年,国际高粮价及全球经济危机将饥饿人口数量和比例推至高位后,这两个数字2010 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粮价从最高位回落均出现下降,但饥饿人口仍高于危机前水平,给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和千年发展目标提出的减少饥饿人口目标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综观这两次全球性粮食危机,尤其是2007 ~ 2008 年的粮食危机,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矛盾加剧,“有钱买不到粮”越来越成为可能。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悄然发生巨大变化。由于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抑制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粮食价格上涨。同时,世界人口急剧增加,粮食消费升级,以及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增加了粮食消费需求。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自身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进而从粮食出口国转为进口国。2008 年世界银行的报告预计,到2030 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约83亿,粮食供给要能够满足预期的世界需求,粮食产量至少要增加50% 左右,肉类品产量要增加85% 左右。而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干旱严重、洪涝灾害频发以及耕地、淡水资源制约加剧等情况下,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