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才气有君识

宗学中对酒吟诗

禁闭幽居并没有让曹雪芹大彻大悟、“改邪归正”;相反,使他越加感到难以自容于这个封建家庭,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太阴森与可怖。

叛逆的根苗像插入土壤里的种子,曹頫及族人用尽各种手段管束他、制裁他,到头来却如同给这根苗灌水,他没有被淹死,反而越加茁壮、挺拔了。

也正由于持有与当时社会相悖、叛逆的思想,曹雪芹一直没能考取功名,或者说他从心底里就不想卑躬屈膝去考什么功名。

乾隆九年(1744 年),曹雪芹已年近三十岁了。此时,他的母亲已经病逝,他决心离开父曹頫,另立门户讨生活去。

其实,曹家哪里还有什么家业可分。分家后,他从东城迁到了西城,有段时间,他东家西家借住,凄凉情状,由此可以想见。

生活无着,漂泊无定,总不是个办法。在此之前,他已经结婚,有了妻室之累。为了养家糊口,经一位朋友的介绍,他终于在右翼宗学里谋得一份差使,担任的是文书抄录之类的职务。

宗学属于皇家贵族子弟学校。清代在紫禁城的东西两翼,分别设立了左翼宗学和右翼宗学两个隶属于宗人府的官办学校。凡属籍于宗人府的宗室子弟,均可以提出入学申请,经宗人府审核批准后,方可入内就读。

课业内容设置有满语和汉语两科,读书之暇还要演习骑射。皇家设立宗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造就皇室本族人才,使大清基业永继。

不过,还有深一层的任务,就是教化和控制这些子弟,要他们安分守法,免得有朝一日祸起萧墙,皇族内部先乱了阵脚。宗学学生一律享受公费,每月由官府发给银、米等生活费用,纸、笔等学习用具。所以,宗学可以说是教养世职官员的高等贵族学堂。

曹雪芹到右翼宗学当差,大概是在乾隆十年(1745 年),他大概三十一二岁光景。到乾隆十五年,他迁居西山为止,约在宗学任职五年之久。

宗学是皇家设立的官学,教习都是经过朝廷选择的,有着功名德望的人,顽固、守旧、迂腐是不用说的。这样的环境里,空气必然死气沉沉,像一座住着大大小小的和尚,只知在暮鼓晨钟声里“哼哼”念经的寺院。

但是,青年学生并非人人都愿意忍受这样的约束,他们思想的野马怎能甘于受功名利禄的羁绊?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又各有不同,所以,他们的个性表现和人生追求,差异也就相当的大。

这些学生中,有先祖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抄过家、没过籍的,被放逐蛮荒之地又遇赦迁回京城的,甚至族上有被赐死的。他们如春江的野鸭,社会的冷暖,人世的炎凉,都已经切身经历过、体验过。他们迫切渴望找得知音,希求有共同语言和心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