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第242章 《立德篇》 老师敕神

斩杀了罗刹魔神,陈晋的威望迅速立了起来。从此之后,府衙出台的各种措施公告,都能得到百姓们的拥护和执行,几无阻力。

乘胜追击,洪有志率领兵甲进驻大屯山村寨,接管了蔡通判的一切,最后押解着数十口箱子回城。

箱内装载着的,都是金银财宝。

如此大的数目,足以表明蔡通判搜刮得是何等狠厉。

这些钱财全部充公,然后用作扩建学堂、重修府城、修筑新码头等。

一系列工程,皆有助于民生。

罗刹海洲物产丰饶,乃是一大宝地,只是长期以来,被四大神部落把持控制,难以得到发展。

陈晋他们要做的,就是打破限制,开垦良田,建设果园,发掘山上的药材木料,推动贸易……

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

而当这些行业蓬勃发展起来后,所缴纳的税赋又能反哺回府衙这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这般可持续性的做法,和以前四大神们只会利用信仰教义,拼命压榨百姓民众的供奉,截然不同。

所能取得的成效也完全不同。

当过了秋,过了冬,过了年。

一座焕然一新的罗刹府城拔地而起,占地面积比以前整整大了一圈,城墙高了两倍有余,城里头,街区规划整齐,房屋排列美观,街道也不再是黄泥路,而是夯实的青砖路。

比起巨大变化的街道民居,府衙反而几无改变,依然显得简陋。

皆因陈晋有令,要把钱都用在民生上,官府衙门,只是个办事机构,用不着高大辉煌。

如此做法,更让民众归心。

到了如今,满城百姓,除了海王龙神外,几无其他的神像供奉了。

府城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了桥头堡的作用,以此为中心,不断朝周边辐射,影响到了众多的土人村寨。

在其中,陈晋主推学堂私塾,宣扬文庙,以《三字经》等为教材,开始不设限额地招收童子学生。

孩子才是真正的未来,把他们教化好了,就等于占据了真正的阵地。

……

在罗刹海洲,四季常春,季节上的变化并不明显。

不过看着府衙后宅那株新种的枣树生机勃勃地长出了绿芽,陈晋就感受得到:

春天来了!

新的一年,新的一春,万物换新。

譬如这树、譬如这城、譬如这地,以及千山万水。

还有内景观中的文庙!

陈晋甚至记不得具体是哪一天的晚上,当他进入内景观,来到庙里,就见到里头竖立起了一座圣人神像。

此像和罗刹府城隔壁的文庙神像如出一辙,高冠博带,面目模糊。

两者互为镜像,仿佛不分彼此。

在这一瞬间,陈晋对于观想法门的领悟跃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以前,他观想的都是世上既有的事物,而或人群。

在主观意识范畴内,外在的人与事物,基本都属于成品,也就是说它们的属性大都是为固定,很难再进行改变。

如此情况下,你去观想它们,惟有接受它们。

但这一次不同。

虽然圣人神像的胚体是老胡等人打造雕刻而成,可最后装脏、加持开光等最重要的部分,却都是陈晋亲自完成的。

他造出来的圣人神像,然后自己再来观想,最后诞生在内景观中。

这就形成了一种闭环。

俨然有了造物的意味。

更代表着从此以后,在这些事情上,不再受制于外人,而能做到自产自销了。

这是一种质的飞跃,进入了“神”的范围。 陈晋随即在这尊圣人神像上找到了新的修行法门:《立德篇》。

 

p;《三立经》,三个篇幅,立功立言立德。

至此,全部变现。

其中《立功篇》对应着《永字八剑》;《立言篇》对应的是文气神韵;

那最后的《立德篇》呢?

通过仔细研读参详,陈晋得出一个名叫“道德钱”的概念。

之所以说是概念,皆因其获得的难度简直非人所想。

俗话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所谓“完人”,那就是圣人了。

只有品德高尚到极高的程度,才能成为圣人。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陈晋自我感觉,自己算是个好人,但扪心自问,距离“思无邪”的境界还相差甚远,难以做不到。

立功练剑,立言写诗词文章,立德就是要言行如一,躬行践履。

其中难度不言而喻。

就说他这趟自动请缨来罗刹海洲上任当官,初衷亦非是来改造土人,带领这里的老百姓发家致富的。

他的出发点,本就是为了探讨发掘出《立德篇》。

此为私心。

大公无私,谈何容易?

私德与公德,两者还要合二为一,不存瑕疵……

难怪儒道千百年来的追求和宣扬,到了如今,往往虚有其表,甚至背道而驰了。

因为做不到,所以干脆只套了个皮,打着“仁义”的旗号,却来为非作歹,中饱私囊。

正如当初顾乐游说的“天下贪官污吏,哪个不是读书人”?

陈晋想得更多,更远,他想起了变质的江州文庙,那里的“圣人”是不是也因此而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从而导致各种妄想,狂想,而最终堕落腐化?

才变成了充满恶意的样子?

原来仙佛大道破碎,圣人之道,也是前程断折了的。

把《立德篇》的法门口诀读完熟记之后,陈晋不禁长长叹了口气。

要在这俗世浊流中当圣人,根本不可能。

倒不是说这《立德篇》就失去了意义,没了用处,在前期,与文庙结合,依然有着诸多实用的功效。

首要一个,正是敕神!

陈晋现学现用,开始尝试,而对象正是老师苏孝文。

敕神之权,十分重要,在俗世中,向来由朝廷把持,不容别人染指。

总之一句话,不得朝廷认可同意,那就是淫祀野神,不得进行祭祀供奉。

但有发现,必将铲除。

不过对于现在的乾朝,已然出现了失控的迹象,地方乱象丛生,俗神多如牛毛,争夺祭祀香火。

朝廷原本成立的巡捕司来进行管治,但随着巡捕司在与内厂的斗争中失败,这些事情就失去了控制,变得乱糟糟了。

天下大势,陈晋无力来管,眼下他要做的,是把老师敕神,让他彻底摆脱孤魂野鬼的状态,凝聚成鬼神相。

学了《立德篇》后,此事便不再难。

自家文庙,英灵入供,顺理成章。

难的是如何把老师的神像在现实世界中推出来,并被大众接受,给予香火祭拜。

第一步,陈晋把苏孝文的画像画出,交给老胡等工匠,挑选良木,雕刻成一尊神像;

第二步,陈晋亲力亲为,给老师的神像装脏开光,随后摆放进文庙中,立在圣人神像左侧;

第三步,陈晋给老师编撰故事,其实都是事实,以苏孝文在高州府教书育人的事迹为蓝本……

只可惜这里是罗刹海洲,而不是岭南,如果在岭南,该事迹故事会更好地被接受和传诵。

不过陈晋身为苏孝文的亲传弟子,亲身下场来给老师做宣传,以其现在的威望声名,效果卓著。

苏孝文的神位,稳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