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剑仙 埋伏在书院里的恐怖分子
剑仙故事向例得从崇文书院说起。要说崇文书院,先抄一段文字,作一点背景说明。第一段是旅游资料:
黄道周的故居是一座古老的平房建筑,为砖瓦石木结构,没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数百年来,曾经多次修葺,仍保持朴素大方的风格。故居厅堂中央悬挂着黄道周像,肖像角巾素服、庄重肃穆。据黄家后代说:此像已经留传好多年,作为家传珍贵文物保存下来,以供子孙瞻仰。上撰有楹联:“纲常万古谁能偶,节义千秋孰比肩”,横批是“为善最乐”。左边墙上挂着几幅黄道周的书画,其书法质朴藏古,锋凌劲健,字形奇异,风骨峭然。……从黄道周故居,拐道弯,沿青石板小径,行百余米,即临“黄道周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旅游胜地东山风动石景区内,依山望海。据史载,此馆原址就是“崇文书院”,黄先生年幼在此读书。万历七年(1579),发展为社学,改为孔庙。至今尚存有黄道周的手迹。
既然说到黄道周,那就寥寥再抄一小段儿: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东山深井村,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吏部、兵部尚书,封武英殿大学士。他是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天文学家、书法家。历代名人对黄道周都有高度的评价。《明史》赞他:“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称赞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乾隆皇帝则说他“不愧一代完人”。
赠稿
这一下连徐霞客都登场了,岂能不岔嘴闲说几句徐霞客的事?徐霞客在崇祯九年(1636)作西南之游,崇祯十三年(1640)以重病(两足俱废)返回故乡江苏江阴县,到第二年上,就死了。在这三四年里,他的旧友黄道周已经是当时“复社”的精神领袖,只生活上却十分贫困——他先被贬官,后来又入大狱,在北京牢里备受折磨。徐氏在最后一次的旅行途中,说黄道周在北京“面折廷诤”,得罪了崇祯帝。
等徐霞客回到家中、躺在病**,自知不起,就叫儿子徐屺到北京给牢里的黄道周送去一件棉衣和自己的游记手稿。徐屺回家向病榻上的父亲报告了和黄道周会面的情况之后,徐霞客“据床浩叹,不食而死”。徐氏死后,黄道周在贬谪的途中曾写信给徐屺,祭奠徐霞客,文中说:“庚辰初冬,拜尊公授衣之惠。知耿耿相念,如将远别,割肝相示者,唯有尊公。”
其实道不远求,台北市就有座奉祀黄道周的庙宇,名曰“晋德宫”,俗称“将军庙”或“黄府将军庙”。庙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琉璃瓦与混凝土结构,具有浓烈的民族风俗。屋檐飞脊,雕梁画栋,壮观肃穆,正殿有黄道周坐像。庙前走廊右旁,树碑立志,镌刻《助顺将军略传》。在淡水、宜兰等地,也都建有黄道周庙,香火鼎盛。据《寺庙志》记载:台湾民众为纪念民族英雄黄道周的节义,在郑成功治理台湾的时候,就已经建庙奉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