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引子

《景策》记载,沙海本无沙亭绿洲。

中原向西进入河西走廊,一路是戈壁沙漠,也就是沙海。定威郡以西入沙海两百里,有哭龙山。沙亭即在哭龙山下。

沙亭之所以有人居住,与平阳关之战有莫大的关系。

泰武皇帝太正二十九年,匈奴右贤王须不智牙领骑兵两万,号称五万入凉州,斩杀帝国沙海西郡平阳关郡守李象,一路东进,穿越沙海,兵临沙海东郡定威,直逼泰朝都城长安。

定威郡郡守赵獾飞羽告急,长安震动。泰武皇帝率五万北护军亲征匈奴。大军行至定威郡戈壁沙海,突遇黑沙暴,泰武皇帝慌乱中驻军一座孤山下,避过黑沙暴。

黑沙暴并非空穴来风,乃由匈奴右贤王须不智牙祭天而起。黑沙中有女魃,泰武皇帝北护军携带的储水,不分袋壶,在沙暴中一夜之间干涸净尽。北护军掘地七丈,不见水源。七日之间,泰武皇帝被困沙海孤山,五万北护军干渴将死。泰朝凉、雍两州各郡集结兵马勤王,都被须不智牙分兵阻隔于沙海之外。

时泰朝国师篯铿随泰武皇帝出征,正在北护军中。篯铿别号彭祖,泰朝第一术士,当世唯一长生不死圣人。篯铿于定威郡孤山沙暴之中斩杀女魃,沙暴遂止。女魃死后,一黑龙盘旋于孤山,龙泪不止。篯铿仗剑拼杀黑龙,将黑龙绑缚后,埋入孤山之下,留一洞穴,洞穴中清泉涌出,解救泰武皇帝五万军士。

泰武皇帝得水之后,与匈奴在沙海中一战而胜,击破匈奴须不智牙部,并一路追击逐北,直至平阳关下。须不智牙收拢匈奴残余骑兵,与泰武皇帝在平阳关殊死一搏,史称“平阳关之战”。

泰武皇帝大获全胜,将须不智牙斩首在平阳关城下。须不智牙右贤王部众战死五千,一万兵卒投降。

须不智牙在临死前声称,他要留着头颅,在城头上看着匈奴大军再入平阳关。威震四海的泰武帝竟然答允了须不智牙的恳求,真的将他的头颅吊在了城墙之上。

泰武皇帝班师返回长安,将一万匈奴降兵改置为骑兵署,迁徙至遥远的巫郡,镇守泰朝西南边陲。此后三百余年,匈奴再也未曾侵犯中原半步。西域诸国慑服泰朝,年年纳贡,平阳关与定威郡之间成为商旅通途,号称河西走廊。直到景朝代泰,一直延续。

平阳关大战之后,泰武皇帝班师回朝,过沙海孤山,赐孤山名为哭龙山,并留北护军一部,置沙亭留守。北护军百夫长干亮,与士兵百人,奉命驻守哭龙山。

此为沙亭由来。

时间由泰至景,沙海中的沙亭百姓也都变了身份,从泰朝子民,变成了大景的前朝遗民。

大景至阳六年,哭龙山泉水干涸。

沙亭唯一的水源是哭龙山下洞穴内的一眼龙井,这一眼龙井流淌出来的泉水,流出龙穴之后,灌溉沙亭一千六百多亩的田地,沙亭百姓就指望这一千多亩土地种粟,靠耕作粟的收成,在浩瀚的沙海里勉强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战战兢兢。在几乎被大景朝遗忘的一角,竟然人丁还维持到了四百多人,也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