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如花美眷空流年

其实。两人在一起,不需要别的,只需要能心沉气静地持一颗朴素的心,就好。莫失莫忘。听那弯弯曲,诉说琳琅意。而那一段事,正宛如呖呖莺声花外啭,沉睡在春光深处,竟是万千哀愁。

她叫崔莺莺。戏叫《西厢记》。《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出的经典言情大戏,它是在金代董解元的长篇说唱韵文《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改编而来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而《董西厢》源于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亦称《会真记》)。

元稹的《莺莺传》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所叙情节在前半部分是类似的。说的大抵都是如下因缘:贞元年间,蒲州有普救寺。普救寺有厢房些许。崔家寡妇携幼子弱女举家迁徙,欲回长安,路过蒲州,暂居普救寺。后有官军劫掳,因张生人脉广络,保全了崔氏一家,方于崔家德答谢宴席上得与崔莺莺初见。

先说元稹的《莺莺传》。只说《莺莺传》,极力不说元稹。《莺莺传》与《西厢记》表里都是相异的。莺莺是最初那个的莺莺,纯真痴心小女子。张生是最初那个张生,却不是《西厢记》里那个神定气正的男子。

元稹写张生,说他"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当然,这样的男子总有一种迷人风神。于是他有了勾引她的资质。

话说张生游蒲州时寄居普救寺,恰遇得崔氏一家人。彼时正值官军作乱,崔家有资财,恐被劫掳,幸有张生搭救。因他与官军有私交,便助崔家渡过一劫。于是崔家答谢他,宴请张生。正是这一回,他于席间见到了颜色艳异的她,难能自制。因她姿容魅丽,别有风雅。他一眼就看定了这淡净如水的女子。

后来他找机会给她写情诗表诉衷肠。但她矜妍自持,并不积极回应。不过,张生是才子,确有动人才力。一首仔细打磨过的煽情小诗也已然足够启动她内心羞涩闭合十七年的温润。于是她最终还是选择去作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应他。

就这样一来一回,她被他成功俘虏。睡到他臂弯,不求不索,稳稳妥妥。看似张生轻易,却是别有一番难处。因这样静定的女子若是不爱,纵使耗尽精力与资财也必是枉然。若是爱,则定是操持一颗坚定心,摸黑也是要走到底。

那夜,红娘引她自荐枕席,二人遂成其好。事后,张生虽内心悦然,却绝不是轻松无挂虑的。这样的女子是珍宝。他将她闭塞的心启动了,势必要担当起一份责任。若是无能为之,那结局一定是两相决绝的。

可惜。他果真不是一个担当的男子。最终还是负了她一生深情。于是他就在武断、犹疑、逃避、虚伪当中,与她度完相伴的时日。却,对嫁娶之事只字不提。

后来他上京赶考,这是历代情事中书生辜负痴心女的前兆。陈旧的戏码在元稹的《莺莺传》里写得尤为理直气壮。第二年,张生去了长安后,科考落第,自此便滞留长安未回。

彼时,他大约也是对她喜欢的。毕竟她带给他内心的真正欢悦是存在过的,记忆是证据。居长安的那些时间里,一开始,他与她也会写信。他亦会寄给她女儿家的饰品,花胜、口脂。但这一些细碎温情已不是她此时所需。她需要的是,他给她一个名分,然后名正言顺地相好。

但他不给。他不能给,不愿给,不想给。给不起都是借口。她给他写了漫长的一封信,字字着深意,字字是真情。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她失去他时,也不忘叮嘱一句:珍重,自保,勿念。是这样的好女子,去哪里才能再寻得。而他太年轻,年轻至才华空洞如薄冰,年轻至个人的道德体系也不完满。他甚至将信拿给友人杨巨源看。杨巨源还为此作了一首《崔娘》绝句诗。然后便是一传十十传百的众口铄金令世人都知有弃妇名曰崔莺莺。他弃离了她,甚至连她的声名也没有保全。

他将感情草草收束,却兀自成全了自己一个人的欢场。

杨巨源那首诗里写有两句"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写的也没有错。她对他这一回的痴妄最后也就沦落至这般地步了。幸元稹在《莺莺传》还落了铿锵一笔。写张生后来再去求见崔莺莺,却被拒之门外。她说,"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她是痛定思痛,绝了这一笔债。

她知,这一刻,他不是原来那个他,她也不是原来那个她。君已另娶我亦嫁。他掠夺了她的青春,她便留给他一段永不能忘也永不可得的风华。至此事终。

这是《莺莺传》里的一双人。后来元稹狗尾续貂、欲盖弥彰、文过饰非,为替张生的遗弃的不仁行径开脱,说崔莺莺是"尤物",是"妖孽"。借张生之后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实在令人慨叹情之苍凉脆薄。

再说王实甫的《西厢记》。那真是一戏千年。历代文人对《莺莺传》改之又改,总想寻出一种圆融意满的完满。张生和崔莺莺这一双人的爱情走向时时会牵动文人墨客的细敏之心。终于到王实甫这一处,才落定出一个瑞丽的姿态。遍布圆满的艳想。

在《西厢记》里,崔莺莺和张生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身份。她是大家闺秀,本是相国之女。他则是礼部尚书之子。只不过这一时,她父亲已逝,而他更是父母双亡。于是他们识得彼此时,已是脱了负累身份的净澈的素人。但这也是一个圈套。旧社会里的人,生死都离不了段位和等级的。纵使这一刻,彼此看上去已是轻装上阵的清透人。单但王实甫塑造的一双人是内核强大劲烈的。

那日,崔莺莺正与红娘园中嬉闹。正巧他遇见。于是,她的一点一滴都被他窥进了眼底。那是一种见者无不盛赞的美。他见她时,如沐春风,仿佛天已不是那个天,地亦不是那个地。

不是一见钟情没有道理,是你为能钟情,那人已擦肩。张生相信一见钟情。其实大多数感情的发生都是电光火石相交汇的一瞬间。一切都尚沉静,他便已入住西厢。而此时,她尚不知他内心的翻滚。她在暗处,他在明处。

只听他叹:"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后来,他知道崔莺莺夜夜去花园里烧香,于是便夜夜去看。彼时二人尚无交集,他也就只能作出这等寂寥的事来。幸他才华满腹,知道作诗传情。

他写:"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赠予她。她回应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回应里面是有含义的。她对他也是有一些感动的心意。于这一处,两相情悦的感情模式便开始应运而生。

《西厢记》是正剧,不是悲剧。它的文本当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可感的圆满。这令《西厢记》这出戏,长了千百年。因世人都有温暖的富贵的团和得理想。它符合人心所向。虽然后来有曲折,但都不能颠覆它的情动趋向。

有叛将名曰孙飞虎。其人凶横好色。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崔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众人束手无策。崔莺莺是刚烈女子,宁死不屈。正此时,崔老夫人情急之下便对众人许下诺言,说,谁能于危难里救得小女,便将她许配给谁。

此处,崔老夫人成了张生与崔莺莺这段感情关系里至关重要的转捩点。因那救崔莺莺于危难中的人正是张生。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自己的八拜之交征西大元帅杜确,请他派兵前来相助,击退孙飞虎。三日后,危机解除。

历此磨难,他方才与郑重地她面对面、心对心,将彼此用目光照得完完全全,印在心里。将一切隐藏于内的爱喜捧出来。却不料,崔老夫人在危机解除之后,设宴酬谢张生时突然反悔,不管不顾。她爱女儿,于是宁愿毁了自己的声名,也不敢轻易将女儿托付。这一行径伤了张生,也惊了崔莺莺。

后来,幸有红娘牵线搭桥,二人才于暗处保持着爱情关联。

但这一些终究是瞒不过崔老夫人的眼睛。她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所有的心思自然都在崔莺莺的身上。她对女儿的爱自然也是无微不至,连女儿的一举一动都要看在眼里才能放下心来。如此这般,崔莺莺与张生频频私会的事情自然就瞒不过多少时辰。

只不过这一回,这一双人的感情被崔老夫人识破也未必就是坏的事情。至少,他们得到机会表达,将内中真意诉予老夫人听。纵然老夫人坚硬,也抵不过这一双人的诚坦之心。他们就是要来爱彼此的。红娘也说,是你老夫人言而无信,怨不得小姐。

而最终,崔老夫人也只有应了这一桩事,但她自有原则和底线。那便是若要娶小女,清贫的张生必定要考取功名,这样他才能将她照顾得稳妥,爱得饱满。大多数男人的安于现状甚至颓废,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个击中要害的动力。但这一时,张生有了动力。

《西厢记》里的张生再不是《莺莺传》里的人。他是真心人。他赴京赶考,为的是身后另一个望穿秋水的真心人。整个故事的意境就有一种如沐醉月暖日的芬芳。张生最终也是考中状元,锦衣荣归。只不过,故事到了最后的团圆日,再次被安排了插曲。但这一回的短暂惊慌,此时看来也不过只是一种蓄意铺垫的表演。

说的是,崔莺莺的父亲生前曾将她许配给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这郑恒不早不迟,恰恰在这时来到普救寺。她是芙蓉是玉兰,人人都知她美,知她是良人。所以,郑恒千里迢迢赶来普救寺为的就是遂了自己的愿,以崔莺莺先父之命的名义。

无奈崔莺莺一心系在张生的身上,所以郑恒为娶得崔莺莺编织了一个丧良的谎言。他谎称得到消息说张生高中状元之后已在京城被卫尚书招为东床快婿。他这随口一说,却不想生生将她推下了万丈深渊。她岂是将那些话当作了话,她是将它们当成了匕首、白绫、鹤顶红。这一切,郑恒都不知。

故事到这里,眼见前路一片春光明媚,却偏偏横着一条深河在眼前。在她几近绝望形容枯槁时,才缓缓泊来一只小船,将她载过去。是,她被载了过去。她到底还是渡了过去,握了一首缤纷。她与郑恒成亲那日,那人,她日夜痴望的那人,张生终于归来。一切真相,都大白于这意气奋发的天地之间。

王实甫《西厢记》最动人的始终是那一种团和圆满的气场。只是这一双人的情之圆满,总有要跋涉过漫长路途,以爱之颠簸换得爱之深沉和弥香。

从元稹到王实甫,张生和崔莺莺这一双人在时光里彳亍跌宕了五百年。人心里的善美最终还是寄托在历史当中,给予了他们一个花好人月两团圆的结局。

听,张生在戏里唱:"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