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狱缘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844页(1119字)
晚清人情世态小说。署“知非子着”。八回。据《贩书偶记续编》卷九·兵家类着录:《左氏兵谋兵法》二卷,清宁都魏禧撰。附:《兵法入门集要》三卷,清知非子撰,咸丰十年(1860)望云草庐刊本。疑此“知非子”或即《冤狱缘》作者之“知非子”。“知非子”还曾为《(绘图)第一侠义奇女传》(又名《宋太祖三下南唐传》)光绪甲午(二十年,1894)群玉山房校刊石印本作过序,《序》尾署:“光绪二十年仲春之月知非子书于申江旅次”。这与《冤狱缘》正文起始所述“知非子,恨人也。少遭闵凶,长而多故,其忧忧不得志情状,有非《烟水愁城录》所可尽记者。爰于是,寓居沪江之滨,小斋一椽……”中的“寓居沪江之滨”者同。申江一名春申江,亦即黄浦江(沪江)之别称。准此,知非子约活动于清咸丰至光绪二十年间,其具体生平则待考。是书今见有光绪乙酉(十一年,1885)修竹社刊石印本。正文每半叶10行,行20字,前附精绘图6幅。
书以作者知非子与半鲁生客谈新闻展开。半鲁生述其远游一载,客岁阳江市,闻某当铺主人被冤系狱一案的始末。略云:是时,街市上有一衣衫褴褛之人,满面愁容,令过往市人皆怜其贫,与以钱钞,却均不接受。行人问他遇有何难?仅答以“一言难尽”。如是者数越月,反令市人见之而不以为奇。不觉中此人踪迹忽不见。亦恰在这期间,市中一个大典当铺里生出一命案,逝者系被毒至死,至使铺主因之而下狱中。铺主家人见状心急如焚,为求尽快出狱,找来当地一位已经退役的老侦探,乞其协助破案。老吏至铺中经一番仔细勘察,使案情很快便弄清了。原来,铺中被毒者即数日前市人所见而又失踪的那个人。其被毒身死,是被人利用后灭口。谋害者乃一老太婆,她见被害者为一孤身男子,即假意将其收容,并许以自己的养女为之婚配,骗得死者轻信,随即以一珠宝嘱其去铺中典当,未几日又令其赎回。然后,谋主将真物换成仿制品,又令其持以返索真物。去前,令死者将毒药喝下,而又不使其发觉。结果,被害者至当铺后,刚与铺主交涉不久,药性发作,口渴难奈,便向铺主索水喝下。此毒药见水后发毒愈烈,至被害者当场毙命。由于案情大白,与铺主无涉,因而获释出狱,一场冤狱的缘由至此清楚,作品因名之曰《冤狱缘》。
全书以文白相间的文字写成,半鲁生当描述事件的同时,还就此案的发生与解决,指出了官场内的一些弊端,并认为:当时的官场“大率惟利是图,腐败达于极点。蝇营狗苟,利令智昏,贪残苛虐,无所不为。……余于此事颇抱不平之气”。且恨曰“惜乎权不我掺,不能为之定谳,出彼一腔热血”,不无感愤之慨。文笔亦流畅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