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哈耶克通货膨胀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90页(1715字)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弗里德德里希·A·冯·哈耶克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进入“滞胀”境地,凯恩斯主义逐渐失灵。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才得以发展。哈耶克对此做出重大贡献,成为这一学派最着名的经济学家。

在哈耶克的早期研究中(如在《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一书中)认为,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仅仅与国家的银行立法和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有关,在他看来,要避免由信用膨胀引起的生产结构失调和经济波动,必须使货币供应对经济过程保持中性。但到了70年代,面对西方国家的失业膨胀,他认为有必要对这些观点加以修正。于是,他进而用国家对纸币发行的垄断权来说明失业膨胀,走上了一条倡导自由主义的道路。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被认为是狭义的新自由主义,它的理论核心是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主张以适度的自由放任代替政府的干预,强化市场机制,注重微观分析,提倡自由竞争。这一基本思想构成了他对通货膨胀问题独特的看法。

哈耶克认为,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通货膨胀。他认为,货币数量过度增加而引起的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如果不是货币数量过多,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包括工资增长,石油价格上升)所引起的物价上涨就不是通货膨胀。所谓“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只不过是政府增加货币数量的结果。

哈耶克强调,国家垄断了货币发行权造成货币数量过多,并由此导致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在哈耶克看来,政府可以无所顾忌地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把货币源源不断地抛入市场,货币发行成为一国政府借以增加国库收入和扩大政府权力的手段。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它剥夺了市场经济自行提供交换媒介的可能性,私人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受政府货币发行政策的限制,于是市场机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经济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私人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因而积极性被挫伤,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这样,在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弥补财政引发通货膨胀的同时,又造成了大量失业。哈耶克指出,赤字财政政策是持续的通货膨胀的起点。在他看来,既然失业和通货膨胀可以并存,并且由同一根源产生,那么失业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危害就在于对市场机制的破坏,这种破坏既造成了资源的错误配置,又导致劳工错误地在部门间转移,加剧了劳工市场的矛盾。原因在于通货膨胀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制造了部分虚假需求,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

对于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哈耶克认为“激进派”、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都不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只有实行“货币非国家化”才是可行之径。“激进派”的对策是扩大政府机构的权力,用反垄断的措施制止大公司抬高物价,这与凯恩斯的处方一样,都是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会使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受到限制。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也不能奏效。这是因为:①货币数量难以计算;②货币并不是一种通过控制其数量而能得到一定的可预见结果的政策工具;③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不可能相信它自己会控制货币的供应量。所以“单一规则”难以实施。基于上述认识,哈耶克提出“货币的非国家化”主张。它包括:取消政府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废除国家的货币制度;用私营银行发行的竞争性货币来替代国家发行的货币。私人发行的货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哈耶克指出,采取上述措施后,国家便不可能利用这一权力来任意扩大财政赤字,而私人银行必定会审慎行事,自行限制货币的发行量,维持通货价值,取得公众的信任,并承担过度发行货币所引起的后果。哈耶克设想,私营银行发行竞争性货币与发挥自由企业经营和市场经济的作用是一致的。前者提供健全的、稳定的货币;后者提供有效地配置资源增进经济效率的活动领域。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