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
书籍:生理心理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2-08 17:19:4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生理心理学辞典》第117页(428字)
亦称“日节律”。
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一周期的规律性变化。生物节律的一种。
体现在机体的体温、血压、脉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睡眠与觉醒等方面。
与人类的活动关系密切。
使机体对各种药物、应激、过敏,疼痛的反应以及对感染的抵抗力各不相同。所以用药和X射线治疗等,因时间不同而效果不同。如果人体的这种节律受到干扰,如远距离飞行和三班倒等,会导致当事者食欲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增多等。关于其机制,普遍看法是,它由机体内部的生物钟引起,同时,机体通过视网膜——下丘脑纤维接收来自外界的光暗信息,整合后将信息传给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对生物钟进行调节。
动物或人被隔离在无法获得时间信息的环境中时,机体仍能保持近似的节律,周期可能会略长或略短于24小时。
这说明机体本身具有内在的定时能力,这种能力是由体内生物钟实现的。
比较学研究表明,动物进化的水平不同,生物钟也不同。哺乳动物的生物钟有多个,其中视交叉上核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