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

书籍:三国演义诗词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06 18:44:3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国演义词鉴赏》第444页(2408字)

【原文】:

高祖提剑入咸阳(1),炎炎红日升扶桑(2)

光武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3)

哀哉献帝绍海宇(4),红轮西坠咸池傍(5)!

何进无谋中贵乱(6),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7)

孙坚孙策起江左(8)袁绍袁术兴河梁(9)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10)

楼桑玄德本皇孙(11),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12),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13),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14),长星半夜落山坞(15)!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16)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17),司马又将天下交(18)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19)

陈留归命与安乐(20),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赏析】:

当在《三国演义》诗词艺术之宫欣赏、探求和品味即将结束的时候,捧读最后一首诗“古风”:三国归晋。

犹如纵览风云变幻,迭化出百年金戈铁马;俯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五十二句的长诗,是韵文写成的史评,分为四个部分:(一)一至十二句:东汉衰败;(二)十三至二十四句:豪强纷争;(三)二十五至四十二句:蜀汉鼎足;(四)四十三至五十二句:三国归晋。

“东汉衰败”这一层次从汉高祖创业始,继而光武帝中兴,最后衰败于汉献帝。何进诛杀宦官未果,引狼入室,董卓篡逆;王允计除董卓不久,李郭交兵,天下大乱。正是“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豪强纷争”这一层次除却刘备而外,一共写了大小豪强共十一个。孙坚、孙策开创江东;袁绍雄霸北方四州之土;袁术在淮南狂愚而逞;刘焉父子居蜀为主;刘表坐守荆州;张燕、张鲁割据汉中;马腾、韩遂鹰扬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但豪强纷争的结果,天下英雄还属曹操,“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北方。“古风”一诗用最凝炼的语言概括了他成功的历史经验:“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这四句诗简直可以说是曹操崛起的要诀,成功的秘谱。

“蜀汉鼎足”这一层次开阖顿挫地写了刘备成就事业的几个发展阶段:刘、关、张三结义,转战南北,三顾茅庐,西取蜀川,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最后落了个刘禅出降,曹魏灭蜀,几乎是蜀汉的兴亡示意图。

“三国归晋”在简述百年史实的基础上,作出了小说家的历史结论:“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三国百年兴衰治乱无不受制于天命,无论忠还是奸,纵使创造奇迹,但最终都无法改变天命。历史的规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篇古风是韵文写就的简史和史评,虽没有什么奇丽的意象,警拔的语言,但它到底是整部小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在叙事结构上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其一,结构对称美。

主要体现在首尾呼应,形式完整。嘉靖本《三国演义》结尾处“古风”末句:“鼎足三分已成梦,一统乾坤归晋朝

”毛宗岗将其修改为:“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并以此与毛氏本卷首词遥遥相对,正如他自己评点时所说:“此一篇古风将全部事隐括其中,而末二句以一‘梦’字一‘空’字结之,正与卷首词中之意相合。一部大书以词起诗收,绝妙笔法。

”另外,叙事详略,诗文相合。小说情节依照三国的形成、鼎足、发展和瓦解为线索,展现了历史的进程,其中展示的主体是蜀汉阵营。诗的结构亦是如此,东汉衰败写了十二句,豪强割据也写了十二句,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就写十八句。

全诗也是以蜀汉为中心,演进三国历史的发展。这首诗的结构,完全受小说情节内在潜动力的制约,所以说诗与文所展示的内容详略主次十分相合。

其二,卒章显其志。“古风”概括了在天命观的笼罩之下,从“合久必分”到“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喻示了小说就是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整一的社会,裂变为天下大乱,演化为三分格局,又趋向三分归一统,回到西晋整一的社会。

这个从“一”始到“一”结,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观念。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他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为万物。

”“一”就是整体,就是世界。《淮南子·天文训》对此做了明确的解释:“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也是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始于“一”又终于“一”。

其三,史评的意识。这首“古风”处处散发着史评、史论的意识,它可以说代表了《三国演义》诗词整体的风格。毛宗岗删节和整理《三国演义》诗词后,还保留和增补了二百零六首,对近百个历史人物、几十个历史事件都做了史评,显示其独特的风格。

咏史是形式,史评是内容。没有哪一部作品的诗词像《三国演义》诗词有如此鲜明的史的特征,不管是作为叙事者角度穿插的,还是溶进情节中出现的,都程度不同地体现出史的意识,强化了历史小说的特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