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抑制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更新时间:2019-01-06 17:34:07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524页(665字)

一种常见的节律抑制现象。

在心脏传导系统中,高频率的兴奋对低频率的兴奋发生的一种直接抑制作用,称为超速抑制。这种作用是以频率为依据的,即频率的差别愈大,抑制也愈大。正常时,窦房结细胞能够较快地自发地达到阈值,所以其发放激动的频率亦较快(自律性高),因而能够成为心脏的主导起搏点,超速抑制作用使次级起搏点难以与窦房结主导起搏点相竞争。

如果窦房结的功能降低或房室传导阻滞,则次级起搏点可以变成主导节律。

于短期间歇后,次级起搏点开始缓慢地发放激动,以后可以稍快,但决不会比窦房结频率快。如果在心房、连接区或心室内出现异位性心动过速时,可因其频率超过窦性心律的频率而抑制了窦房结的功能,以致异位性心动过速中止后,窦房结尚需经历一段时间始能缓慢地恢复其起搏功能。超速抑制的机理是对主导起搏点及次级起搏点4相的抑制。在心房内,可能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关,使K+的通透性增加,延长了细胞到达阈值的时间。

在浦氏纤维内的超速抑制是在心率增快以后,使Na+/K+泵的活性增加,Na+被泵出细胞较K+被泵入细胞多,这产生了纯净泵出的外向Na+电流增加,引起细胞过度极化。

窦性心动过缓时,对次级起搏点的频率依赖性抑制作用降低。

如果窦房结很慢或功能衰竭,次级起搏点可以较快地成为主导起搏点,不要较长的延缓。这与窦房结功能突然受到抑制或突然发生完全性心脏阻滞的作用不同,此时,超速抑制的作用要经过数秒钟才能消失,逸搏点才能恢复其固有频率。

因而,尽管有迷走神经抑制心房,但心动过缓继发性地取消了来自心室的抑制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