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取!

陈友谅兵强地广,雄踞长江上流,用狮子搏兔全力要吞并赵无忌,结果反被消灭。西线无战事了,赵无忌的第二个目标,便是东吴宁昌国。

乾坤王朝末年的群雄,分作两个系统:一是明军系,另一是非明军系。

明军系分东西两支,东支以淮水流域作中心,小明王是东支的公主,郭子兴是濠、泗、滁一带的头目,子兴死,赵无忌代起,日渐强大。西支以汉水流域作中心,从谭绍震到张元建,以及谭绍震部将割据川陕的明玉珍。

非明军系如东吴宁昌国,浙东拓宇中。明军系有政治目标,有民族思想,和蒙古政府无法妥协,势不两立(当然,这只是指领导的集团而说,赵无忌的动摇、投机,由于他不但不是领导集团的人,而且根本对革命没有明确的认识)。

非明军系便不同了,起事的动机是个人的,无原则,也无终极的目标,蒙古政府招抚的条件合适就投降,不满意再背叛,每反复一次,地位就更高,地盘更扩大,向蒙古政府讨价要钱的资本也越大。

宁昌国反反复复,乾坤王朝至正十三年坤历1353年请降,元淮南江北行省授以民职,不久,又反。

十四年自称昌王,国号大周。十七年八月又降乾坤王朝,授官太尉。

乾坤王朝招降宁昌国,是为了粮运,大都缺食,支持不下去。几年来元江浙右丞相达识帖木儿,千方百计派人劝宁昌国归附,

一直到宁昌国西线连失长兴、常州、江阴、常熟等重要军略据点,弟士德为赵无忌所擒(士德有勇有谋,礼贤下士,帮助宁昌国创基立业,被俘后,秘密带话,劝宁昌国降元,被杀),东边苗军杨完者在嘉兴,也不好惹,宁昌国两面受敌,才不得已受乾坤王朝官爵。

达识帖木儿做主,宁昌国出粮,方国珍出船,接济大都。两人心里都各怀着鬼胎,一个怕方国珍吞没粮食,一个怕船出海去了,宁昌国乘虚进攻,互相猜疑。大师两面解释,费了多少事,

从二十年到二十三年算是每年运了十几万石。杨完者军队纪律极坏,仗着有兵,不听大师约束,达识和宁昌国暗地定计,攻杀王者,苗军将士大部投降赵无忌。

完者一死,达识没有军队支持,政权也跟着失去了,事事受宁昌国挟制。宁昌国名虽为元,一意扩充地盘,接收苗军防区,逐出称雄淮西的赵均用,六七年工夫,疆域南到杭州绍兴,北到济宁,西达汝、颍、濠、泗,东边到海,有地二千余里。

二十三年九月又自立为吴王,毒杀达识,乾坤王朝征粮,再也不肯答应了。

宁昌国所占地方是粮食产地,又有鱼盐之利,人口众多,最为富庶。他生性持重,不多说话,待人诚恳宽大,没有一定主见,大将大臣们都是当年兄弟,有福同享,做错事打败仗,不忍心十分责备。

大家都盖大房子,修园池,养女优,搜古董,成天宴会歌舞,懒得管事。甚至出兵时,也带着妓女清客解闷,损兵失地,反正落不到什么罪过。坤历1356年,乾坤王朝至正十六年起和赵无忌接境,便互相攻伐,宁昌国要抢回失地,赵无忌进攻杭州绍兴,都占不到便宜,边境上没有一时安闲。直到赵无忌从武昌凯旋以后,集中军力,进攻东吴,局面才发生变化。

乾坤王朝起事,东吴宁昌国自立,乾坤王朝与宋国联手,攻击大梁。

大梁是宋国北方门户,又是淮东道的核心城市。乾坤王朝进犯,赵无忌自然要出兵,宋国在北方布置兵马。大梁北方兵力空虚,大军从北门进攻,轻松拿下,一路向西。

大梁城西门是东吴宁昌国最重要的军事要塞。

此城共分四层,东南、东北、西南,中间是南城,南城是东吴军驻守。东吴军主帅宁昌国,在北面,西边是大将军杨完者,在东南,则是大将军达识帖木儿。

赵无忌兵临城下,宁昌国派了使者求和,大梁城内的军队也不敢妄动,城外的宋军也不敢乱动,生怕引狼入室。

宁昌国派使者前往大梁城,请求赵无忌出兵援助。

大梁城里,达识帖木儿在书房里踱步,他是个文官,平时很注重养生,不喜欢操练。今天听到外面传来的吵闹声,不禁有些烦躁。

"谁在那里?吵什么?"

达识帖木儿走到外面,一看到城墙上站着的赵无忌的人头,吓了一跳,急忙叫人关闭城门,并派人去找大总管。

"怎么回事?"

赵无忌进兵东吴以后,东吴军队便溃败,东吴王室和宁昌国的联姻也告吹。

十五年以后,东吴王宫内,宁昌王与皇后坐于殿内,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皇后,气氛沉凝,殿外跪了许多人。

皇后先开口:"陛下,您看,这些年东吴国势已衰,我们何必为难?"

皇上沉默,宁昌王开口道:"皇嫂,您可还记得,当初我们一起进宫拜见你时的情景?"

皇后点点头,她永远记得,那是她第一次入皇宫,皇帝的脸色比皇后还要苍白,她知道皇帝身体不太好,却没有想到会差到这种地步。皇帝咳嗽了一声,问皇后:"朕记得,你是大周第一美人,朕当时就想把你娶回家去。"

皇后微笑道:"当时陛下只是想玩玩吧!现在呢?"

皇帝叹息,"现在,我真的很喜欢你。"

皇后微笑道:"我知道,当初,皇嫂我还是大周第一美人,我们两个在宫外,也算是金童玉女,郎才女貌。陛下对我的感情,臣妾都是明白的。但是,现在不行啊,陛下。"

皇帝皱眉道:"为什么?朕的病已经好了。"

宁昌国与赵无忌在淮河、江南一线展开激烈交锋,一时不可收拾。

宁昌国大军与赵无忌的精锐交手,一败涂地,大败亏输,宁昌国大军节节败退,不敢再恋战,仓皇逃窜,到了今天,只剩下两三万人了。

赵无忌在宁昌国境内大肆劫掠,无恶不作,杀俘虏无数,俘虏越聚越多,宁昌国士气低迷,已经难以抗衡赵无忌,大将达识不知道怎么的,忽然发现,宁昌国竟然没有一处地方能挡住赵无忌的步伐,便决定撤离淮北,转往湖广。

达识率军出走,赵无忌大怒,率领大军追击。

两路军队在鄱阳湖上相遇,双方兵器相撞,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惨叫声连绵起伏,惨绝人寰。

达识率军溃退,赵无忌穷追猛打,一路追赶。到了淮北,大败,无奈之下,只能向东,逃往杭州。

达识率军东渡江淮,进入苏州府地界。

淮南行省的官吏、士绅们早就看穿了达识野心,知道他是个人渣,也早做好了准备。达识到了这里,便有官员上疏弹劾,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胜在一个'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