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晚年悲哀
赵无忌的智力特别高,而且擅长于使用计谋,并且看得远,见得地方也多,遇到事情能够当机立断,更善于接受好建议,不自以为是。
统一天下以后,和群臣有一番检讨的话,赵无忌说:“我生在天下大乱的年头,被迫投军,原不过是为了活命。
过了河,只见这群支军的士兵,叫主帝,抢房子,都不像。内中宁国昌和张元健最强,宁国昌有钱的地方,张元健军力雄厚,我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就靠不乱杀百姓,说算数,努力,和大家一起努力,赚这个基础。
当初夹在吴汉两大势力之间,宁国昌特别逼近,有人主张先攻东吴,我的看法是张元健是志娇,宁国昌是小的,志娇好命,要争取主动,小的没有长远的打算,总是被动的,所以决定先攻打张元剑。
水阳湖这一场决战,宁国昌果然不能出姑苏一步,和张元建呼应。假使当时先攻宁国昌,浙西坚守待援,张远建一定空国而来,我便被迫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了。
两个都吃掉以后,举兵北伐,之所以先取山东,次下河洛,止住潼关西进之势,不急攻秦陇,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帖木儿、李思齐、张四道都是百战之王,他们绝不会轻易认输,而士兵们的西攻正好促使他们团结起来抵抗,一时占不到便宜;还不如出其不意,直接拿下京城,彻底消灭,再往西走,张立旺听命,不战而胜。
然而,要战斗到最后,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假设不拿北平与关中军决战是双线作战态势,很难说是赢是输。"
尽量避免两线作战,机动地争取主动,敏捷地运用对方弱点,转变形势,集中兵力使敌人处在被动地位,知己知彼,在战略上是完全成功的。
在另一场合,赵无忌又慢慢的说:“乾坤王朝末年,人君安逸不管事,臣下跋扈不听命,胡乱花钱,想尽主意剥削,水旱灾荒,年年都有,闹得天怒人怨,到处反叛,群雄角逐,割据地方。我没有办法,为了自救,才参加明军;
到了兵强地广,才东征西讨,削除群雄,开拓土地,这时候,华夏已非乾坤王朝所有了。
乾坤王朝的皇帝如能小心不偷懒,不专讲享受,臣下尽心做事,不贪污,不争权夺利,怎么会引起这次大革命?又怎么会造成割据分裂的局面?由此看来,我取天下于群雄之手,非于乾坤王朝之手,是很明白的。”
此后,吴国四年歼灭夏,十四年歼云南,二十年歼辽东,他事先决定了自己的策略,制敌夺胜,之后的绥靖建设也完全是命中注定的。将军们只是服从命令并完成他们的任务。
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亲自处理,天还没亮就起**班,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更别提娱乐了。
因为按照习俗,所有事务都是处理的,大臣们建议他们用书面朗诵,成年后读朗诵时,有时难免会感到无聊,尤其是那些长篇大论、无关紧要的、表现学习和节约的报告。
武即八年,刑部主事茹部署上万言书申说事务,赵无忌懒得看,中书郎王文朗诵,读道:“有才能的人,这几年来幸存的一百当中就一两个,而如今任职的都是一群腐儒。”
赵无忌发了脾气,把茹部署找来打骂,打了一顿。
第二天晚上,我请宫人再读一遍,仔细想了想,还是有些道理的,建议的四段话确实可以照办,我不禁叹了口气,说:“当皇帝辛苦,当臣也不容易!我想听真话,我想听真话,话太多了,想不通要点,太苏说的要点,五百字就足够讲清楚了,这一大堆之后,何必呢?
上朝时期,诏书是用特定的风格写的,不允许听繁文缛节,从此省下了不少精力读诵读。中书省废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政务越来越繁忙。
据武即十七年九月间的统计,从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平均每天要看或听两百多件报告,要处理四百多件事。既然精力过人,拼着命干,到底是上了年纪的人,有点觉得吃力了。
他是赤手空拳起家的,除自身而外,三个哥哥和几个堂房兄弟,都在壬辰那年死去,父系亲属只有亲侄汤仁杰一人,真是“门单户薄”。
母亲一家死后,妻子一家也死了。唐仁杰被杀后,儿子们年幼虚弱,根基还不稳定,孤身一人,高高在上,环顾四周,没有人可以牵制他们的心腹,他们要坚持住,时刻警惕,不让别人暗中算计。
就像独木舟航行一样,水冲着独木舟四处走动,几十年都够不着岸边,看着水是敌人,礁石是敌人,连天上飞的乌鸦也是敌人,每个人都想伤害他,他们在嘲笑他,嘲笑他。在获得大权后,在成为皇帝之后,他遭受了高度的紧张、怀疑和恐惧。
早年过的是衣食不足的穷苦生活,中年在军队里,在兵火喧天、白刃相接的紧张生活中,抓住了权力,四十岁以后,把全副精力放在处理事务、防备假想敌人上。
体力消耗之外,加上无量数妃妾的宫廷生活,加上对人对事的极度不安,精神永远集中在怎样保持那份大家当的问题上。
他有心跳的病症,沈长青以为应该清心寡欲。
时发高热病,做怪梦,幻想在梦中看到天上神仙宫阙;平时喜怒无常,暴怒到失常态。
性格变得更加残酷、横暴,寻求刺激,要发泄,为一句话、一个字就打人、杀人,使用许多种离奇的刑罚来折磨人、屠杀人。
他害的是一种虐待狂的病症,用别人的痛苦来减轻自己的恐惧。
可惊的是虽然精神失常,智力却并不减退。
大儿子赵稷忠厚仁慈,有点像汉惠帝,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
老皇帝过了五十岁生日之后,精力有点不济事了,让大儿子来帮忙,裁决普通政务,一来是分劳,二来也是训练这下一代皇帝办事的能力,指望太子是汉文帝,不是汉惠帝。
可惜父子俩性格正好相反,也和他的同乡皇帝父子一样,一个严酷,一个宽大,父子间有时也不免闹冲突。
赵无忌见一代都不如后代,只好叹息,心里闷闷不乐,干脆自己动手,建了党建堂,把所有不讨喜的文武官员都杀了,砍掉了荆棘,为儿子当成现成的皇帝铺路。
轻松,皇太子的学术和政治训练令人满意,赵无忌认为托付给他的人基础扎实,可以放松一下,却发生了意外,皇太子于1392年,即武吉君历二十五年病逝。
六十五岁的赵无忌遭受了这一致命一击,迷迷了大半天都说不出话来,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头发和胡须都变成了白色。
太子死后,立太子嫡子赵忠水为皇太孙,才十六岁。
皇太孙的性格极像他的父亲,年纪又小,没经过训练,祖父
虽然也让跟着办事,总是替他发愁,怕挑不下这副担子,诸将大臣将来会不服调度。
赵无忌只好又动辣手,借题目大批杀人,杀得将帅一空,连李叔木、冯千用那样仅存的开国元勋,说不出一丝道理,也顺手杀了。
想着小孙子再不会有人来作难,做祖父的算是用尽了心血了。
他的政治能力,部分从实际经验得来,部分从历史教训。
他以为皇位继承是维持帝国和平最重要的制度,必须有一个规定的严密的法则,才不会引起宗族间的纠纷、政变。
最好的办法就是继承父权制下的长辈。皇太子即位后,为了分化诸王,保护和扶持汉朝,武济命令大臣们收养,自汉唐两代以来,善恶可谓告诫,编纂了一本书,叫《昭鉴记》,并赠送诸王。
皇太子即位后,编纂了一本同样意思的书,叫《永建路》。
武帝二十八年,武帝还颁布了《明帝祖戒》,详细记载了作为皇帝、宗主、部下应该遵守和不该做的事情,并下令后人若有人想改变祖戒,一视同国贼,处为奸,不赦免。
希望通过教育和制度,各民族的国王能够忠诚地服从这位未来的小皇帝,赵家的族长。
可惜这个想法是徒劳的,秦二子王和金雄武三子王有野心,见太子懦弱,不肯安定下来,纷纷被发现,为了处理大罪,太子想尽办法营救,以至于他无事可做。
太子死后,二十八年秦王死,三十一年晋王死,都死在老皇帝之前,算是没有闹出大花样。
费尽了心机,父子兄弟间还必免不了钩心斗角,时刻提防着,这对于老皇帝自然也是精神上的打击。
赵无忌猜疑病、迫害狂越来越重,身体越衰弱,精神越不安定,脾气更坏。体力精神交互影响,到武即三十一年坤1398年已经七十一岁了,五月间病倒,不能动弹,躺了三十天,告别所手创的帝国,离开继承人和笑容满面的臣民,结束了一生恩怨,安静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