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已将书剑许明时

这一座遥远的西域小城给白松的,是更为深沉的东西。

一种天性的、来自于这片苍茫大地的自然和自由,注入了白松的血脉。

他喝着碎叶河的水长大,在风沙中蹒跚学步,被西域的落日惊艳。

胡人豪迈率性的性格,影响了他父亲,也影响了年幼的他。

父亲的骨子里,还有华夏传统文人的柔弱与细腻。他厌倦人生的不自由与漂泊无依,与生俱来的罪名成为枷锁,终生束缚着他,尽管行侠仗义能够填补一点生命的无力感,内心依然孤寂。

但白松不同,他被父亲保护着长大。

随父亲读书,看父亲骑马,父亲心底的哀愁,他还懵懵懂懂。

这片土地赋予了他一股纯粹的、天性粗犷的气质,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成为白松一生抵抗权贵的根源。

黄昏时分最明亮的那颗星,变成灵魂从天上坠落,肉体被原始的大地养育,父亲教会他的诗则成了浪漫的启蒙,于是他再也无法融于纷乱的人世,只能步履不停,一生飘摇,一生寻觅。

离开了碎叶,白尚带着全家,一路向东逃亡。穿越新疆,青海,一年后抵达四川江油市清廉乡。

这里的人们对于这个外来家庭充满了好奇,问及姓名,男主人只是淡淡地说,自己名为白尚,再无过多的话语。

古代交通不便,出行依靠步行,依靠马车。他们一路颠沛流离,翻越了无数座山川,躲过了一次次追杀,经历了一年四季的光景。

小白松在这漫长的迁徙中,脱去了些许稚气,长成小小少年的模样。

最后到达的地方,也许是白尚经商曾经停驻过这里,也许是因为这里极其复杂的地形,能让追捕者难以发现他们的影踪。

总之,这里成为白松的故乡,他的记忆开始的地方。

入蜀当然是不容易的,入蜀之难,在白松成年后所写的《蜀道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兴许是因为幼年初次入蜀的记忆一直潜伏在深处,与成年后的人生经历遭遇后,生发出的感慨,便格外深刻。

蜀道之难,与蜀地的富庶丰饶形成了鲜明对比。

蒙蒙烟雨笼罩着秀丽的山峰,山的青翠,水的柔情,这里的钟灵毓秀孕育了白松的浪漫诗情。

这一方土地上,诞生了历史上无数传奇人物。仿佛只是命运随机的一次抛置,人生活在一座城里。

时间如水流过,人会逝去,而城一直存在。

人留下故事,留下无数记忆的碎片,城摇摇欲坠。

白尚在江油,仍旧是经商为生,靠着长江,在上游和中游设立庄口,实现巴蜀和吴楚之间的货物流转,养活一大家子人。

隋朝始有科举考试,读书人可以通过多年寒窗苦读,历经层层筛选进入仕途。但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基础过于强大,重农抑商的传统难以撼动,商业成为末流,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唯一从政的途径——参加科举考试,对于白尚及白松而言,都是断绝了的。

这种身份同时给白松带来了自由与枷锁,在诗歌世界里,他的浪漫的天性得到了张扬,但在现实世界,为了挤入仕途,他屡屡受挫。

他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但却是极其珍贵的。好比在荆棘中开出的玫瑰,动人心魄,却免不了被遮蔽、被束缚、被伤害的命运。

明知结局不会完美,仍要极尽所能地绽放,因为有一颗美丽的种子,就不能任它腐烂在泥中。这是悲剧的所在。

抵达江油时,白松五岁。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已经读了不少书,“五岁诵六甲”,六甲即为唐朝当时的小学识字课本,“十岁观百家”,十岁开始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书本伴着他度过少年时代,绿水青山之下,书声琅琅,少年拔节。

书中的内容日复一日地使他滋生了新奇的想象,山之外的广阔的大千世界,成为少年想要追寻的光。

世间的苦难,他也开始尝出了滋味。他不是权贵人家的公子,也不是普通平民家庭的小孩,他的出身,让他和同龄人有了些距离。

这种距离也能让他看清人世的辛酸,穷人的辛劳,富人的奢靡,他心里也许尚未有阶级的概念,但已经察觉到不公。

明宗李明钧重视文教,在开元二年

他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新设了翰林院。

选拔知识分子精英,让他们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院与科举制是一脉相承的,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可以直接入选翰林院,这成为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

达则兼济天下,这当然也是白松的理想,但他无法通过科举的道路去到唐玄宗面前,于是他十分向往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少年时与白松相似,在四川长大,从小喜欢读书练剑,写得一手好文章。

为了打动景帝,他写了著名的《子虚赋》,书写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但景帝不喜辞赋,他并未得到赏识。

直到汉武帝继位之后,看到《子虚赋》十分喜欢,立即召唤司马相如进京,司马相如由此写了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来歌颂盛世王朝的气象,汉武帝大为赞赏,封他为郎官。

白尚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儿子:“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在十五岁,就能出口成章,超越了司马相如的水平,但他却没有这么幸运。

此时的少年依然踌躇满志,不曾预料到未来将要经历的苦难。

他读遍了经书,想要去实现一个读书人的抱负,又向往着像父亲一样,练就一身高强武艺,成为一个走遍天下的侠士。

少年时候,未来没有模样,它的无限可能却令人神往。

只是,命运的伏线早已埋藏好,等待着对未来一无所知的人去经历。

我们面前总是看似有无数条道路,最后能选择的,其实只有脚下的那一条。

我们无法选择的是出身,是时代,是成长的地方,是世上已经存在并将影响我们的种种。

这是生而为人的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