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少年远游
在二十岁这年春天,白松告别了长平山,开始远行。陪伴他的,只有一把剑,一个装满书的行囊而已。
大千世界在他面前,等待着他去开启,带着一身少年人的锐气,他豪情满怀,无所畏惧。成为一个四海为家的游侠,是他自小的愿望。骨子里对自由的向往,对父亲行侠仗义的崇敬,以及他所降生的那片辽阔西域赋予他的气质,都让他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临行的时候,也许有几分不安,对熟悉的一切依依不舍,但这些都不能让他的脚步停歇。匡山在他身后静默着,目送着少年远去的背影。月光一路伴着他,似是在悉心叮嘱。
此去一别,何日归来?
少年步履不停,不曾回头。
沿着四年前曾走过的路线,白松从江油一路南下,到达成都,再到峨眉山。
相比于第一次到达这里的激动、忐忑,此时的白松平静了许多。
他在峨眉山盘桓了月余,这年秋日,乘船沿平羌江东下,经由嘉州到达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人依水而生,对于河流的感情,是一种生命原始的依恋。
白松坐在平羌江飘摇的小舟上,故乡的水,汇入平羌江再向东流去,他在水上晃**漂泊,他与故土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上岸着陆之时,即是踏上了一片新的土地,与故土的关联,也就正式被割裂了。
白松乘坐漂泊的小舟,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沿途路过峨眉山。
秋风萧瑟,半轮秋月悬挂于峨眉山上,冷清寂寥。
月亮的影子,映入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去。经由三峡,这段旅途的目的地是渝州。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勇敢少年,独自漂泊在陌生的江面,月亮已不是故乡的月亮,却如故人一般亲切,默默伴他走着这段孤独的路。
秋凉如水,路途漫漫,他思念着家乡的一切,温柔的月光,春日的青山,熟悉的旧居,山中的旧友。
启程时的万丈豪情、踌躇满志,在这样安静的夜里,都沉寂下来了,月光无言,小舟在江面漂泊,抵达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站点,那一片故土已渐渐远去,少年忽然品尝到了思乡的苦涩。
白松最思念的,是故乡的一轮明月。那一轮明月伴他成长,以皎洁的光芒,照着他在深夜练剑、读书,让他从不孤独。
当他怀念起故乡时,以月亮指代了故乡一切令人留恋的人事,也让他的诗句,像月光一样空灵清朗。
短短的四句诗中,白松用了五个地名,美丽的地名与诗的意境相融,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这是他构思的精妙。
从峨眉山,到平羌江,再到清溪,经过三峡,抵达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