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牡丹亭上三生路
《诗经》好美。《牡丹亭》里写,"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嫄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有风有化,宜室宜家。"《诗经》有《周南·关雎》篇,又是动人心腑,美中极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爱情诗的意义可以阅尽心意的春风一笑,可以是低眉哀吟的惆怅深愁,亦能令闻者发无限幽思,情意痴痴。杜丽娘,她就是那个读罢雎鸠心潮翻涌不能自已的女子。情之所至,一往而深,她在最软弱的时候读到了她年轻的时辰里阙如的真相。于是,她的生命由此而痴。
杜丽娘父亲杜宝是西蜀名儒,时任南安太守。相传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后人。他年逾五十时依旧是膝下无子,只有娇女杜丽娘。于是这般,杜宝对杜丽娘的娇宠也是到了极致的。
做官,杜宝做得一个好官,清名惠政。每年三月,他都会出游劝课农桑,与村野老夫闲话农事琐碎与家常。做父亲,他却做得万分温情也不敌那一回的冷若冰霜。因他内心自有一套顽固的旧俗体制,并以此为行事准则,最终扼杀了女儿一心春花。而杜丽娘的故事,似乎却是因这一处的止,才有了始。
那一年,杜丽娘年方十六。日光盛照,她在闺中跟着老师习字阅书。不料《诗经·关雎》的那几句落入了她的眼。吟时,只觉内心温柔,读罢,却已是情意百转,不能自已。她不知何故,只知内心霎时春意汹涌,那感觉似是要吃了她这副娇弱的身体。她猛然有一点按捺不住,便扯过丫鬟春香的手,走了出去。
春畴渐暖,杏深花处,满树春光止不住。她自幼家教谨严,从不擅自乱步悠逛。只是这一日,她不知从哪里得来一些气力,竟有了一些不管不顾的姿势。春香懂得不多,只想让小姐愁眉舒展,不求其他。于是,她便引着小姐来到杜甫的后花园,去看看那春光烂漫。岂料这一游,杜丽娘便将一生蓄下的温柔都投进了这游园的时辰里。
入了园,一睁眼,只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唱一段《皂罗袍》来和她的欢喜流连。"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她是被困得太久了。本是一身水灵,却被方寸闺阁困束得不见人间天上,不见烟花怒放。她与这满园春光竟咫尺相隔十六年不得见。此一时,她心里面又怎能没有良人难遇的嗔怨。好时光里到处都是这深闺少年不曾遇见的美,她就这样甘愿跳进春光里,好一副视死如归的俏容颜。
待杜丽娘行至牡丹亭时,已是面色氲红,如醉如痴。支枕而眠的模样万分美艳。她就这样熏然睡去,然后得意与此生最美的风景遇见。
是一个梦。梦里,她忽见一小生,不过弱冠年纪,年长自己三四岁,却生得风姿俊朗,好耀眼。他手里持着一枝柳丝,迎过来唤"丽娘",要她题诗。她娇羞不语,听他说话。他来上一段《山桃红》,便抱着姑娘花下去眠。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要几生几世的缘,才能欢会心许在梦中。游园回来,杜丽娘极度寻梦不得,便相思成疾,害了病。思的人念的人却不知在茫茫人海的哪一处。她与他之间,相隔的何止万水与千山。一日一日,恹恹瘦损。眼看着,就要枯萎。这不是荒诞的。这是深情的。若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当以死来句读。
那一日,杜丽娘起身对镜照。不见往日风华俊妍的貌色,只有一脸难堪的憔悴。光阴把她磨,一点余地也不留。她突然担心自己时日已不多,若是就这般匆匆草草的离开掉,怕是心里会落下憾,走也走不利落,死也死不清净。所以她即刻便唤来丫鬟春香,撑起身子来把心底的那件事做掉。
《牡丹亭》里唱了一段《普天乐》。"这些时把少年人如花貌,不多时憔悴了。不因他福分难销,可甚的红颜易老?论人间绝色偏不少,等把风光丢抹早。打灭起离魂舍欲火三焦,摆列着昭容阁文房四宝,待画出西子湖眉月双高。"她一点一点把自己绘于绢上。如此繁艳,又如此苍凉。
她此时亦是风华年纪沧桑容颜,她不要让他看见这一时的萧索形容。她要留给他最好的风光。"谢半点江山,三分门户,一种人才,小小行乐,捻青梅闲厮调。倚湖山梦晓,对垂杨风袅。忒苗条,斜添他几叶翠芭蕉。"眉目艳姣月,一笑倾城欢。她为他绘下了一种楚楚迎送的,至丽极美的模样。是她最好的时光。
到底是病去了。她临死时,嘱咐丫鬟春香,将此图置于紫檀匣子里,藏在太湖石底下。绢上杜丽娘遗诗四句:"近者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如此,她方才安心合上双目,熄灭了最后一点心火。她死后,依她所愿,葬她于花园牡丹亭旁的老梅树下。后来此处筑起了一座梅花庵。
写到这一处,仿佛能嗅见那昆曲戏台上,杜丽娘扬起的水袖下带起的草尘花香。也似见那书生抱起她的身时的满面春意盎然。书生是谁,是柳梦梅。这厢是丽娘为爱消香殒碎,那厢是梦梅恋上画中的仙。
元杂剧里说他柳梦梅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本来生活如水匀顺,他带着郭橐驼之孙,在岭南广州植树,栽接花果,相依过活。如此而已。至于他与杜丽娘的牵系在他这一处亦是因了一场梦才有了因果。他那日梦到一园,园中梅树妍丽,树旁立着一美人,眉目如画。他们知也不知,这一梦千里,是姻缘里的福分。
后来,柳梦梅去临安求取功名。路过南安,生了一场病。恰逢此时,他遇到了那做梅花庵里的人。于是,他被带至庵堂里修养身体。待后来他痊愈时闲逛梅花庵,竟意外撞破了被生死隐藏起的爱与真相。
他竟不可思议的拾得了杜丽娘的那一幅画像。一眼是美,再望就惊了魂魄了。眉目之间的神是他所熟稔,他分明在哪一处见过她,只是一时想不起。又见素绢边上有题诗,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又惊动了他的神,他迫近真相只差毫厘,带着满心的狐疑他也题上了一首,落款"柳梦梅"三个字。
是夜,她寻来了。她的魂魄是寻着他惊扰她的气味而来。她就如同《聊斋》的狐仙一般,夜半敲开书生的门,来寻一颗真心。他问她身世,她只说自己是"东邻之女",她哪里敢说自己当下不过是香魂一缕,一朝悠游一朝丧,脆弱不堪。待她见那帕上落款的"柳梦梅"三字才豁然开朗,暗暗了悟了缘分天注定的道理。
她不是愚的女子,她什么都不说破,仿佛要使得一颗千金不换的真心才能落定心里头的余爱。如此来往许多日,他终于在一个夜里向她**心意,想娶她为妻。他说,"柳梦梅,柳梦梅,南安郡舍,遇了这佳人提挈,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口不心齐,寿随香灭。"到这时,她方才娓娓道出了所有的事。她的生,她的死,她的爱,她的痴。
这个时侯,任他柳梦梅心中生出多少压抑与紧张,也不能转身离掉。因他确确实实对杜丽娘动了真心动了真意动了真感情。他想她询办法,如何才能救了她,换他一个活生生的杜丽娘。后来,他按照杜丽娘的指示找道姑帮忙,而最终的结局自然是花好人月两团圆。柳生开了棺,丽娘复了生。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生死禁制也抵不过他们的痴爱绵绵。
至于后来那一段杜丽娘父杜宝认婿的颠簸已经不足挂齿。仿佛后来的那一些喧闹是他们故意的叫嚣,逼迫世人都看得到这一双人的甜满,以此成传奇,被时光演绎。剧无终,爱亦不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